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0878649
大小:26.37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17
《王湾《次北固山下》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王湾《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初中语文人教2001课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师九团中学王志琼教材简析:《次北固山下》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5课《古代诗歌四首》中的第二首,是千古传颂的名篇,其中“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是备受称赞的名句。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江南景象,但时近春节,头顶大雁,发出了“乡书何处达”的感叹。全诗意境优美,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淡淡的思乡之情。诗歌的首、颔、颈联的1—6句属于写景。尾联7、8两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直接
2、抒情。先写景,再抒情,景为情设,情因景生,这是诗歌里常用的情景交融写作手法。其中还用到了互文、对偶和拟人等修辞手法。整首诗笼罩着淡淡的乡愁情绪,但又哀而不伤,明朗而又深沉,其中还包含着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自然理趣。老师和同学们都很易品味。学情分析:我面对的是初一(1)班的孩子,初一(1)班的孩子已有基本的认知规律,能够背诵许多古诗,但理解不透彻;能够读诗,但情感不到位。对古诗只是机械的学习,没有多少兴趣。我必须要做的就是激发起学生学习古诗的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亲身参与了,获得了亲身体验,尤其是成功的体验,孩子们才能
3、真正领会古诗学习的乐趣。初一(1)班的孩子学习本课的困难或可能出现的问题:创造性的景物描写,对于一些学生可能仅局限于诗的内容,思维空间的拓展、想象有待长时间的训练。教学设想:为了贯彻我校“少教多学”模式课改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这节课我以学生在诵读中理解,在诵读中品味,以朗读作为整节课教学主线,设置情境。通过“朗读明义——感悟诗情——背诵体悟——拓展达理”四个环节,合理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注重对诗歌进行感悟教学,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融为一体。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情及理进行学习活动,并由此而让学生了解和感受中国诗
4、歌的思乡情感,感受诗歌的魅力,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学习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这首诗。2、品味精美的诗歌语言,理解这首诗的主题。3、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对诗文进行拓展描写。4、通过学习,感受诗歌的魅力,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教学重点:1、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这首诗。2、品味精美的诗歌语言,理解这首诗的主题。教学难点:1、颈联中所包含的哲理意义。2、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对诗文进行拓展描写。课前准备:学生准备:1、搜集古今中外以“思乡”为主题的诗歌;2、查找一些关于“思乡”的感人故事;3、学会唱一首游子思乡的歌曲。4、预
5、习王湾的《次北固下》。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1、朗读法: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2、自主、合作、探究法:合理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学习和小组合作习惯以及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实录过程:一、情境导入师:从古到今,都有很多关于思乡的作品,如,歌曲诗词等。请孩子们回忆一下有关思乡题材的作品。今天,老师再给大家推荐一首“思乡的诗”,题目是:生:齐说,《次北固山下》师:今天就让我们架起轻舟,荡起艺术的双桨。共同去探索、品味王湾的《次北固
6、山下》,看诗中描写了什么样的内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二、出示学习目标(多媒体出示)师:人生无目标就会迷惘,学习无目标就会事半功办。请孩子们看大屏幕,齐读“学习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这首诗。2、品味精美的诗歌语言,理解这首诗的主题。3、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对诗文进行拓展描写。4、通过学习,感受诗歌的魅力,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三、朗读明义1、请同学们各自放声朗读两遍课文,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要求:在大声朗读的过程中,我们要模仿古人,仿佛时空交错,自己现在是一个远行的游子即诗人来吟读。)2、指名朗读,正音正字。师
7、:咱们先不点评。老师再请出一位“大诗人”读,认真听,并试着划分停顿节奏。(播放诗歌朗读的视频)欣赏完了,咱们来点评一下刚刚四位诗人的吟读吧!谁来点评呢?次/北固山下王湾(首联)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颔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3、指名再读4、结合注释,同桌互译诗句,不懂的地方可以向老师和同学请教,自己再读课文。5、齐读思考:体会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自学、质疑、小组合作、问师)江上美景,思乡之情四、感悟诗情(揣摩、品味本文优
8、美的语言,理解诗人的感情。)1、思考:本诗表达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你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请找出有关的词语或句子,谈谈自己的看法。(要求:先独立思考、同桌讨论,再全班交流。)2、全班交流(分小组交流各自的感受与观点,然后请每小组派代表登台讲述。以鼓励为主,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世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