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知识 (自动保存)

人与知识 (自动保存)

ID:20860539

大小:38.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0-17

人与知识 (自动保存)_第1页
人与知识 (自动保存)_第2页
人与知识 (自动保存)_第3页
资源描述:

《人与知识 (自动保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人与知识的关系今天的内容主要是在谈教学策略,我在准备的时候觉得没有什么教学经验,谈策略谈具体怎么做也不过是纸上谈兵,所以我主要想给大家分享一下我们组学习后的一些想法。我想给大家谈的是关于“人与知识的关系”的一些认识。之所以选择这个主题,可以跟大家简单说一下,在看完这一节的内容时,我想的是这八点策略,是非常好的建议,如果教师们都掌握了这八点的精髓,我想学生的学习成果一定是提升的,学习体验以及获得的知识一定是丰富的、生动的。可是,我们老师们知道了些策略有用,可又是否知道为什么要用这样的策略教呢?我觉得这里面隐含了一种观念的变化,主要是对知识的认识的变化,所以想到了

2、人与知识的关系这个主题。这个主题是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的,所以如果讲的时候有什么问题,欢迎大家及时提出来。首先先对这一节内容做一个简单的梳理,看完余老师的书,我首先觉得这个“学习结果”的内涵是很丰富的,它是指向了知识、能力、创新、情感以及思维方式等多方面的发展上的。加涅也对学习结果进行了分类,分别是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所以,我们也必须形成的观念,学习结果的内涵是丰富的,不是指知识的获得,更不是成绩的提高。我们再来看这八点策略:①由结果到结论②由知识到问题③由已知到未知④由依赖性的学到独立性的学⑤由教知识内容到教思维方法⑥由传话到对话⑦由一

3、元到多元⑧由传承到创新(由传承到质疑)我有微调一下余老师这八点策略的顺序,因为我觉得前面6点强调的是学生知识的获得应该是个体自己建构起来的,不是外部强加的;而后两点是强调在知识的理解上,知识是个性的、多元的、差异的。需要说明的是,学习结果是丰富的,我侧重点放在了知识上,因为我觉得现在的课堂是知识控制了课堂,也控制了学生还有教师。原本,我们的教育应该是用知识培养人、发展人的活动,可是现在知识控制了课堂,成为主宰课堂的权威,它就对人的发展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学生觉得学习喘不过气,教师觉得学生没学透,就拼命的压,拼命的学,知识不再成为滋养人心灵的营养,不再使人们的精神

4、得到提升。所以我觉得在关于知识的认识上,我们必须要转变观念,重新认识我们的教育,认识知识。我认为,人与知识的关系应该是有两个层面的,其一是学生与知识的关系,其二是教师与知识的关系。谈知识不能没有人,课堂中学生和教师都是知识的主体,在课堂中,体现为学生需要去获得知识,教师要将自己的知识以一定的方式传达给学生。首先,学生与知识的关系方面,重点在于我们对学生如何获得知识这一点上,这涉及的是对知识来源的认识。传统的理性主义、经验主义知识观认为,知识是外在于人的客观存在,知识是对客观的对象“真实的”反映,它与客观事物本质是“完全一致的”、“相符合的”。所以这样的知识应该

5、是“客观的”“普遍的”科学知识。知识是等着人们通过理智或者感觉经验去获得的东西。而建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则批判了传统知识观忽视了人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差异性等,这一种知识观认为,知识是人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自主建构的,同时有人的兴趣、动机、情意参与其中,所以知识应该是个体建构的、多元的、差异性的、发展的。从上面的介绍,我想我们对学生如何获得知识应该有了新的认识,如果我们认为知识只是等着被学生认识、占有的东西,那么课本上的知识变成了不可动摇的真理,学生只要记住和理解就好,教师的任务只要将课本的知识传达给学生即好。现代心理学让我们认识到,人的内心活动是极为丰富

6、的,在处理信息时是有多方面的心理活动参与其中的,所以如果我们认为知识是学生内部经验的不断重组、改造和建构,知识是被学生个性化理解后获得的,那么课本的知识只有成为学生的知识后才算获得,所以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去发现和建构知识,将公共的知识转化为个体的知识。书本上关于这部分的案例非常多了,我就不一一细讲了,这些案例也都表达一样的观点,教师不能把现成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通过问题的方式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自己去领会、感悟知识。说道这里,其实我有一点想法,就是现在很多语文老师上课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的意境或者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常常抓住某一个片断或某一个

7、句子问学生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好不好,好在哪里,虽然这样引导学生没有错,但我觉得既然要重视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为什么不能够让学生阅读完文章后,按自己的理解表达对文章那一部分印象深刻,为什么印象深刻。学生在相互交流中也会听到别人意见的,从而审视自己的观点或者对文章形成更多的认识,我觉得这样的语文教学会更好一些。其次,是教师与知识的关系。重点在于教师是如何看待知识的这一点上,这涉及的是对知识价值的认识。在古希腊那里,人们崇尚智慧、勇敢、正义、节制,在苏格拉底那里,“知识即美德”;在柏拉图“洞穴比喻”那里,教育是人们“灵魂转向”的工程,只有获得了知识人们才能走出

8、洞穴;在亚里士多德那里追求知识是为了让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