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新采茶戏研究构想

阳新采茶戏研究构想

ID:20836225

大小:58.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0-16

阳新采茶戏研究构想_第1页
阳新采茶戏研究构想_第2页
阳新采茶戏研究构想_第3页
阳新采茶戏研究构想_第4页
阳新采茶戏研究构想_第5页
资源描述:

《阳新采茶戏研究构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阳新采茶戏研究构想一、引言  谈阳新采茶戏,需从地方小戏谈起。  地方小戏是一个约定俗称的概念,所谓地方,指戏曲的流行区域;所谓小,指其相对于“昆、高、皮、乱”而言,没有那么严谨的表演体系和众多纷呈的剧本。其通常在民间歌舞或者民间说唱曲种的基础上,由“以叙事体为主、代言体为辅”向“以代言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转变,变第三人称为第一人称,角色以“一丑一旦”为主,或加一小生,常称之为“二小戏”或“三小戏”。  中国长期的农业社会性质决定了乡村文化与地方小戏是一种同文化的性质,或者说是一种伴生的关系。地方小戏建立于区域乡村文化的基础之上,为区域乡村文化的传播、强化和凝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而区域乡村文化则对地方小戏在观众欣赏层面上予以相同的审美心理,使之发展、壮大,流传至更广泛的区域。  与此同时,区域乡村文化因为其区域性,在某种程度上也制约了地方小戏的发展和流传。此时,地方小戏必然要扬弃自身的某些特点,以便更好地适应观众的审美。戏曲史之谓“弋阳腔”者,尽因其擅此道,“改调歌之”、“错用乡语”,故其流传于大江南北,落地生根开花,蔚为大观。然同时也必须看到,共性与个性的扬弃与流行区域关系密切,欲流传广泛,需消解个性,流传范围小者,个性突出。  阳新采茶戏隶属于地方小戏之范畴。幸甚,2008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湖北省重点扶持保留剧种。  追溯源流,阳新采

3、茶戏于地方采茶歌舞之基础上发展而起,至迟,清朝中期,已经搬上舞台,现有清晰传代史十一代约两百余年,其传承关系十分明确。20世纪80年代达到最盛,据调查,当时阳新县有剧团200余个,传统戏本达100台,被誉为湖北省的“戏窝子”,有民谚述此景:“阳新龙燕,四十八郾,抱起枕头一撂肩,茶戏爱看一夜天”。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全国戏曲团体的不景气,阳新采茶戏也逐渐走向没落。据新闻报道,“阳新县采茶剧团是全省现存的惟一一家专业采茶剧团。被誉为鄂东南山区‘不败的山茶花’的阳新采茶戏剧团,也曾一度陷入“凋零”的境地,一年演不了几台戏。‘我们的精神食粮储备已经不多了!’目睹着采茶戏日渐萎缩

4、的势头,李家高(笔者按:阳新采茶戏传承人)无比忧虑。据了解,阳新县采茶剧团现有在职演职人员四五十名,目前当家演员大多是1995年毕业于(湖北)省艺校的。由于经费不足,服装、背景更新慢、色彩陈旧,大戏已很难排演”。  二、以往研究之基础  目前,学界对阳新采茶戏的研究很少。1964年,湖北艺术学院杨匡民、程国权、熊永良等专家召集采茶戏知名艺人谈会冰、刘应锡、成传福等集中完成阳新采茶戏传统音乐的调查、挖掘、整理和记谱工作,对阳新采茶戏进行改革,“以南河采茶戏为母体,改革阳新采茶戏;整理加工采茶戏音乐,纯击乐伴奏改文武场并举,文场引入管弦乐器,武场吸收京剧、汉剧部分锣鼓经;朝阳河流域方言

5、道白改‘汉话’道白;吸收京剧某些表演程式,革除唱多做少的旧传统”。1965年阳新采茶剧团正式挂牌成立。这次主要是阳新采茶戏进行实践性的改造,使之“大戏化”,较少进行理论的研究。  进入上世纪80年代,全国文化系统进行《中国戏曲音乐集成》的编撰工作,由湖北省文化厅领导、戏曲研究所负责实施,对阳新采茶戏进行了一系列的资料整理和初步的理论研究工作,出版有油印资料《湖北戏曲音乐集成·阳新采茶戏卷》(1985年,咸宁地区文化局、阳新县文化局、阳新县采茶剧团编)。该资料对于阳新采茶戏在当时的资料整理方面比较细致,而在理论研究方面没有深入。自此之后,阳新采茶戏鲜有学者问津,各类学术报刊上也未见其

6、一鳞半爪。  直到2000年,在乡村文化研究的冲击下,阳新采茶戏研究开始悄然升温,一系列的研究成果相继出现如《90年代阳新采茶戏民营职业剧团现状调查》(2002年)、《80年代以来阳新采茶戏观众群的变化》(2004年)、《阳新采茶戏的传播学研究》(湖北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内部出版物,2005年)、《扶植民营阳新采茶戏演出团体,占领乡村文化阵地》(2008年、政协提案)等,这些成果在一定的文化意识的指导下完成,但探讨不够深入,多为描述现状。  总体而言,学界对阳新采茶戏的研究较少关注,对乡村文化与阳新采茶戏的关系研究、互动研究更是乏善可陈。  三、研究架构的设想一、引言  谈阳新采茶戏,

7、需从地方小戏谈起。  地方小戏是一个约定俗称的概念,所谓地方,指戏曲的流行区域;所谓小,指其相对于“昆、高、皮、乱”而言,没有那么严谨的表演体系和众多纷呈的剧本。其通常在民间歌舞或者民间说唱曲种的基础上,由“以叙事体为主、代言体为辅”向“以代言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转变,变第三人称为第一人称,角色以“一丑一旦”为主,或加一小生,常称之为“二小戏”或“三小戏”。  中国长期的农业社会性质决定了乡村文化与地方小戏是一种同文化的性质,或者说是一种伴生的关系。地方小戏建立于区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