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0756360
大小:25.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15
《2011届高考数学考点知识专题总复习函数与导数的综合应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2011届高考数学考点知识专题总复习函数与导数的综合应用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课时考点3函数与导数的综合应用 高考考纲透析: 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单调性和极值、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高考风向标: 函数与方程、不等式知识相结合是高考热点与难点。利用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论证或判断函数的单调性,函数的极值、最值,函数与导数的综合题必是高考题中六个解答题之一。 热点题型1:导函数与恒不等式 已知向量在区间(-1,1)上是增函数, 求t的取值范围. 解法1:依定义 开口向上的抛物线,故要使在区间 (-1,1)上恒成立 . 解法2:依
2、定义 的图象是开口向下的抛物线, 变式新题型1: 已知函数,(1)若在实数R上单调递增,求的取值范围; (2)是否存在这样的实数,使在上单调递减,若存在,求出的取值范围;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题分析:本题应注意检验,第一小题需验证是否符合,第二小题需验证是否符合? 热点题型2:导函数的极值与分类讨论 (理科) 已知,讨论函数的极值点的个数. (1)当 x x1 +0-0+ 为极大值 为极小值 即此时有两个极值点. (2)当有两个相同的实根 于是 无极值. (3) 为增函数,此时无极值.因此当无极值点. (文科)设函数R. (1)若处
3、取得极值,求常数a的值; (2)若上为增函数,求a的取值范围. 解:(Ⅰ) 因取得极值,所以解得 经检验知当为极值点. (Ⅱ)令 当和上为增 函数,故当上为增函数. 当上为增函数,从而上也为增函数. 综上所述,当上为增函数 变式新题型2: 已知函数,若函数的一个极值点落在轴上,求的值。 解题分析:本题有三个未知量,极值点的横坐标,但只有两个方程,因此解出是不可能的。只能从两方程中寻找出的合理关系来解决问题。 热点题型3:导函数与转化的思想方法 (理科)已知函数f(x)=lnx,g(x)=-ax2+bx,a≠0。 (Ⅰ)若b=2,且h(x)=f(x)
4、-g(x)存在单调递减区间,求a的取值范围; (Ⅱ)设函数f(x)的图象C1与函数g(x)图象C2交于点P、Q,过线段PQ的中点作x轴的垂线分别交C1,C2于点M、N,证明C1在点M处的切线与C2在点N处的切线不平行。 解:(I), 则 因为函数h(x)存在单调递减区间,所以0时,则ax2+2x-1>0有x>0的解. ①当a>0时,y=ax2+2x-1为开口向上的抛物线,ax2+2x-1>0总有x>0的解; ②当a0总有x>0的解; 则△=4+4a>0,且方程ax2+2x-1=0至少有一正根.此时,-15、) (II)证法一设点P、Q的坐标分别是(x1,y1),(x2,y2),06、2在点N处的切线不平行 变式新题型3:(文、理合用) 曲线,当时,有极小值,当时,有极大值,且在处切线的斜率为。(1)求;(2)是否存在一点P,使得的图象关于点P中心对称?若存在,请求出点P坐标,并给出证明;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题分析:第一小题三个条件三个未知量,解方程就行。第二小题:曲线关于点对称可采用解析几何中求轨迹方程的一种方法――坐标代入法(相关点法),求出对称曲线方程,比较对应项系数相等求得点坐标;函数图象关于点P中心对称,也可采用结论对任意恒成立,比较 高考数学高考数学2011高考数学2011知识
5、) (II)证法一设点P、Q的坐标分别是(x1,y1),(x2,y2),06、2在点N处的切线不平行 变式新题型3:(文、理合用) 曲线,当时,有极小值,当时,有极大值,且在处切线的斜率为。(1)求;(2)是否存在一点P,使得的图象关于点P中心对称?若存在,请求出点P坐标,并给出证明;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题分析:第一小题三个条件三个未知量,解方程就行。第二小题:曲线关于点对称可采用解析几何中求轨迹方程的一种方法――坐标代入法(相关点法),求出对称曲线方程,比较对应项系数相等求得点坐标;函数图象关于点P中心对称,也可采用结论对任意恒成立,比较 高考数学高考数学2011高考数学2011知识
6、2在点N处的切线不平行 变式新题型3:(文、理合用) 曲线,当时,有极小值,当时,有极大值,且在处切线的斜率为。(1)求;(2)是否存在一点P,使得的图象关于点P中心对称?若存在,请求出点P坐标,并给出证明;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题分析:第一小题三个条件三个未知量,解方程就行。第二小题:曲线关于点对称可采用解析几何中求轨迹方程的一种方法――坐标代入法(相关点法),求出对称曲线方程,比较对应项系数相等求得点坐标;函数图象关于点P中心对称,也可采用结论对任意恒成立,比较 高考数学高考数学2011高考数学2011知识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