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形色色性别决定机制

形形色色性别决定机制

ID:20706032

大小:25.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0-15

上传者:U-4549
形形色色性别决定机制_第1页
形形色色性别决定机制_第2页
形形色色性别决定机制_第3页
资源描述:

《形形色色性别决定机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形形色色的性别决定机制1性染色体决定性别多数生物体细胞中有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形状相互间往往不同,这对染色体跟性别决定直接有关,称为性染色体;性染色体以外的染色体统称常染色体。1.1XY型性别决定凡是雄性个体有2个异型性染色体,雌性个体有2个相同的性染色体的类型,称为XY型。这类生物中,雌性是同配性别,即体细胞中含有2个相同的性染色体,记作XX;雄性的体细胞中则含有2个异型性染色体,其中一个和雌性的X染色体一样,也记作X,另一个异型的染色体记作Y,因此体细胞中含有XY两条性染色体。XY型性别决定,在动物中占绝大多数。全部哺乳动物、大部分爬行类、两栖类以及雌雄异株的植物都属于XY型性别决定。植物中有女娄菜、菠菜、大麻等。在哺乳动物的性别决定中,X染色体和Y染色体所起作用是不等的。Y染色体的短臂上有一个“睾丸决定”基因,有决定“男性”的强烈作用;而X染色体几乎不起作用。合子中只要有Y就发育成雄性;仅有X染色体(XO)则发育成雌性。雌雄异株的女娄菜体内,Y染色体携带决定雄性的基因,具有决定雄株的作用。决定雌株的基因大部分在X上,也有一些在常染色体上。但对于果蝇来说,Y染色体上没有决定性别的基因,在性别决定中失去了作用。X是雌性的决定者。例如染色体异常形成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O的果蝇将发育为雄性,而性染色体为XXY的果蝇则发育为雌性。1.2ZW型性别决定凡雌性个体具有2个异型性染色体,雄性个体具有2个相同的性染色体的类型,称为ZW型。这类生物中,雄性是同配性别。即雌性的性染色体组成为ZW,雄性的性染色体组成为ZZ。鸟类、鳞翅目昆虫、某些两栖类及爬行类动物的性别决定属这一类型。例如家鸡、家蚕等。1.3XO型性别决定蝗虫、蟋蟀等直翅目昆虫和蟑螂等少数动物的性别决定属于XO型。雌性为同配性别,体细胞中含有2条X染色体;雄性为异配性别,但仅含有1条X染色体。如雌性蝗虫有24条染色体(22+XX);雄性蝗虫有23条染色体(22+X)。减数分裂时,雌虫只产生一种X卵子;雄虫可产生有X和无X染色体的2种精子,其性别比例为1∶1。1.4ZO型性别决定鳞翅目昆虫中的少数个体,雄性为ZZ,雌性为ZO的类型,称为ZO型性别决定。此类型中,雌性产生2型配子,雄性产生单一类型配子,性别比例为1∶1。2染色体的单双倍数决定性别蜜蜂的性别由细胞中的染色体倍数决定。雄蜂由未受精的卵发育而成,为单倍体。雌蜂由受精卵发育而来,是二倍体。营养差异决定了雌蜂是发育成可育的蜂王还是不育的工蜂。若整个幼虫期以蜂王浆为食,幼虫发育成体大的蜂王。若幼虫期仅食2~3天蜂王浆,则发育成体小的工蜂。单倍体雄蜂进行的减数分裂十分特殊,减数分裂第一次,出现单极纺锤体,染色体全部移向一极,两个子细胞中,一个正常,含16个二价体,另一个是无核的细胞质芽体。正常的子细胞经减数第二次分裂产生两个单倍体(n=16)的精细胞,发育成精子。膜翅目昆虫中的蜜蜂、胡蜂、蚂蚁等都属于此种类型。3环境条件决定性别 有些动物的性别,靠其生活史发育的早期阶段的温度、光照或营养状况等环境条件来决定的。比如:海生蠕虫后益,是一种环节动物,成熟雌虫将卵产在海水中,刚发育的幼虫没有性分化,之后自由生活的幼虫将落入海底,发育成雌虫,但是如果有机会落到雌虫的口吻上,很快下滑经内壁进入子宫发育成雄虫。如果把已经落在雌虫口吻上的幼虫移去,让其继续自由生活,就发育成中间性,畸形程度视呆在雌虫口吻上时间的长短;许多线虫是靠营养条件的好坏来决定性别的,它们一般在性别未分化的幼龄期侵入寄主体内,低感染率时营养条件好,发育成的成体基本上都是雌性,而高感染率时,营养条件差,发育成的成体通常都是雄的;大多数龟类无性染色体,其性别取决于孵化时的温度。如乌龟卵在20~27℃条件下孵出的个体为雄性,在30~35℃时孵出的个体为雌性。鳄类在30℃以下孵化则几乎全为雌性,高于32℃时雄性则占多数;我国特产的活化石扬子鳄,巢穴建于潮湿阴暗的弱光处可孵化出较多雌鳄,巢穴建于阳光曝晒处,则可产生较多的雄性。4基因决定性别某些植物既可以是雌雄同株,也可以是雌雄异株,这类植物的性别往往是靠某些基因决定的。如葫芦科的喷瓜,决定性别的是三个复等位基因,即aD、a+、ad;其显隐关系为aD>a+>ad。aD基因决定发育为雄株;a+基因决定雌雄同株;ad则决定发育为雌株。性别的类型有5种基因型所决定:aDa+和aDad为雄株;a+a+和a+ad为雌雄同株;adad为雌株;纯合的aDaD不存在,因为雌性个体不可能提供aD配子。玉米也可因为2对基因的转变,引起雌雄同株和雌雄异株的差异。5性反转现象在一定条件下,动物的雌雄个体相互转化的现象称为性反转。鱼类的性反转是比较常见的,如黄鳝的性腺,从胚胎到性成熟是卵巢,只能产生卵子。产卵后的卵巢慢慢转化为精巢,只产生精子。所以,每条黄鳝一生中都要经过雌雄两个阶段。成熟的雌剑尾鱼会出其不意地变成雄鱼,老的雌鳗鱼有时转变成雄鱼。鸡也有“牝鸡司晨”现象,且可用激素使性未分化的鸡胚转变性别。(一)XY型是生物界中较为普遍的类型。人类、全部哺乳类、某些两栖类和某些鱼类,以及很多昆虫和雌雄异株的植物等的性别决定都是XY型。 (二)ZW型鸟类,鳞翅目昆虫,某些两栖类及爬行类动物的性别决定属这一类型。雄性具有两条性染色体称为Z染色体,雌性带有一条Z染色体和一条W染色体。在家蚕中,雌蚕有27对常染色体和ZW性染色体,雄蚕具有27对常染色体和一对ZZ性染色体。此类性别决定正好与XY型相反,这里雌性是异配性别,雄性是同配性别。  (三)XO型直翅目昆虫(如蝗虫、蟋蟀和蟑螂等)属于这种类型。雌体的性染色体成对,为XX,雄体只有一条单一的X染色体,为XO。例如蝗虫雌体共有24条染色体,22条常染色体和XX,雄体则为22+XO,只有23条染色体.  (四)植物的性别决定高等植物多为雌雄同株类型,无明显的性染色体决定性别的机制存在。但在少数雌雄异株的植物中,也有与动物相类似的性别决定机制。此外,有些动物没有明显的性染色体,雌雄性别与染色体组的倍性有关,雌性是二倍体,雄性是单倍体。如蜜蜂、蚂蚁、黄蜂等的雌性个体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二倍体,而雄性个体是由未受精卵发育而来的单倍体。此外,有些动物没有明显的性染色体,雌雄性别与染色体组的倍性有关,雌性是二倍体,雄性是单倍体。如蜜蜂、蚂蚁、黄蜂等的雌性个体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二倍体,而雄性个体是由未受精卵发育而来的单倍体。还有由环境决定性别的,如海生蠕虫后螠.呵呵,获益不浅,我想问楼上:蚯蚓是雌雄同体? 那他的染色体是怎么样的呢?由温度决定性别的,还有海龟。蚯蚓是雌雄同体(蚯蚓体内既有精巢,也有卵巢)。有的生物可改变性别:如大马哈鱼黄鳝存在性逆转。性逆转,可能其发育到一定阶段(年龄),就会发生转变;或是种群内雌雄比例失调时。蜂的性决定蜂类的性决定,不仅与染色体数有关,而且也与环境有关。  蜜蜂是我们熟悉的益虫,在婚配飞行中,蜂皇和雄蜂交配,交配后雄蜂就死了,蜂皇得到了足够一生需要的精子,也就是说可以用上四、五年。她产下来的每一窝卵中,有少数是不受精的,这些卵发育成为雄蜂。他们的染色体数是n=16。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