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巴山区山洪灾害的成因和规律及防治对策

秦巴山区山洪灾害的成因和规律及防治对策

ID:2067028

大小:43.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7-11-14

秦巴山区山洪灾害的成因和规律及防治对策_第1页
秦巴山区山洪灾害的成因和规律及防治对策_第2页
秦巴山区山洪灾害的成因和规律及防治对策_第3页
秦巴山区山洪灾害的成因和规律及防治对策_第4页
秦巴山区山洪灾害的成因和规律及防治对策_第5页
资源描述:

《秦巴山区山洪灾害的成因和规律及防治对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秦巴山区山洪灾害的成因和规律及防治对策  作者:李平  一、秦巴山区自然情况1、地理位置秦巴山区地处我省南部,北接关中平原,西起甘肃,东临湖北、河南、南与四川、重庆市相连,地理座标介于东经105°29′-109°04′,北纬31°42′-35°05′之间的广大区域,陕南秦巴山地区包括汉中、安康、商洛3个市及宝鸡市的风县和太白2县,面积7.56万km2,人口约899.5余万人.2、地形地貌秦巴山区位于秦岭——印支褶皱带,受其构造影响,境内褶皱,断裂发育,新构造运动特征表现为间歇性差异升降运动。在地貌上表现为台阶状地形及河谷阶地,地势势南

2、北高,中间低,其间河谷深切,陡坡,为崩塌、泥石流发生提供了地形地貌条件。境内的地质构造极为复杂,岩体多为强风化千枚岩,破碎、松散,地质灾害十分发育。秦巴山区绝大部分属长江流域,其中汉江是最大的水系,其次为嘉陵江水系。3、气候气象秦岭山脉是我省南北气候的自然分界线,秦巴山区因受季风气候的控制,具有暧温带与北亚热带两个气候带的特征,年平均气温13-16℃,极端最高气温41℃,极端最低气温-10℃,年降水量在700-1200毫米,暴雨中心主要分布在米仓山一带,最高达1400毫米,雨量集中在7-9月,占全年降雨量的56-60%。秦巴山区地处南

3、北冷暖气流交汇带,受北亚热带暖湿季风气候的影响,雨量充沛,经常出现局部地区的突发性降雨,极易形成灾害型天气.自古以来,秦巴山地区是山洪灾害的高发区和易发区,与其它地方相比,有着特殊的成灾机理和发展规律。秦巴山区地处我省南部,北接关中平原,西起甘肃,东临湖北、河南,与四川、重庆市相连,地理座标介于东经105°29′-109°04′,北纬31°42′-35°05′之间的广大区域,包括汉中、安康、商洛3个市及宝鸡市的风县和太白2县,面积约7.56万km2,人口约899.5余万人。自古以来,秦巴山地区是山洪灾害的易发区和高发区,与其它地方相比

4、,其山洪灾害有着特殊的成灾机理和发展规律。二、秦巴山区山洪灾害的成因山洪灾害是指由山洪暴发而给人类社会系统所带来的危害,包括溪河洪水泛滥、泥石流、山体滑坡等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基础设施毁坏,以及环境资源破坏等自然活动,它具有突发性强,预测预报难度大;来势猛,成灾快,破坏性强;季节性强,频率高;区域性明显,易发性强;范围集中,灾后恢复困难的特点。秦巴山区的山洪灾害主要为暴雨所形成,它与其他自然灾害一样,其致灾因素具有自然和经济社会的双重属性,具体表现在大气环境、地理环境、地形地貌以及不合理人类生产开发建设活动的影响导致的秦巴山区山

5、洪灾害频频发生。1、受大气环流影响。秦巴山区降水的水汽供应,主要来自孟家拉湾和南海两处海洋源地,在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影响下,随西南季风和东南季风带来了大量的孟家拉湾和海南的水气,在冷暖锋相遇时,锋面台升,大气中的水汽迅速凝结,往往形成强大的暴雨。在夏秋之际,秦巴山区正处在副热带高压的影响范围之内,副热带高压与西风带低槽相互作用,形成当地7、8月暴雨的主要原因。1983年8月13日汉江发生的洪水,主要是由于西风带大气环流的季风转换提前,形成秋雨连绵,同时保持着夏季环流的特点,长时间处于副热带高压边缘,冷、暖空气的交汇,加之大气中低层的低

6、涡云团存在,切变活动于秦岭以南地区,加上台风天气系统又多次波及当地,形成强大的连阴雨暴雨。2、地理环境决定。横亘在陕西的秦岭是中国南北重要的气候分界线,它像一道高大宽厚的巨壁,阻挡着南来北往的气流。在冬季秦岭阻挡了寒潮的南下,而夏季从海洋吹来的东南风盛行时,秦岭南坡便成为迎风坡,当暖湿空气被迫沿着秦岭南坡爬升时,便会给秦巴山区带来较多的降水。3、地形地貌类型所致。秦巴山地大部山体从海相岩层发育而来,长期以来风化严重,重力崩塌、错落滑坡活跃,地面主要为松散的残积、堆积物;加之山体高耸,纵深错综复杂,于是雨季山洪频发,并常伴有泥石流灾害。

7、  4、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引起山洪灾害频率增加。由于人类的不合理的开发建设,导致秦巴山区的植被遭到严重破坏,生态平衡失调,环境恶化,大量的森林植被被毁,使山体植被涵养能力降低,抗洪能力非常脆弱,稍有暴雨发生,就会发生洪水,诱发滑坡、泥石流,降雨成灾频率随着森林植被破坏程度而增加,据历史记载,自公元前185年到1949年的2000多年间,秦巴山区发生过水涝灾害76次,平均28年一次,而20世纪中期以来,平均5年一次,频率大为提高。目前,秦巴山区虽经过多年的封山造林,森林覆盖率虽然已近40%,但多为反复砍伐后的杂灌林及萌生性幼树,对

8、水土的保护效益较低,山洪灾害发展的趋势并没有减弱。5、规避自然灾害意识不强,造成不应有的损失。近年来,在工程建设中,挤占河道的现象时有发生,影响洪水的下泄能力,常常是小水大灾,特别是一些群众建房选址规避灾害的意识不强,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