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9 赤壁赋(第4、5课时)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 9 赤壁赋(第4、5课时)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2

ID:20642457

大小:71.0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10-14

高中语文 9 赤壁赋(第4、5课时)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2_第1页
高中语文 9 赤壁赋(第4、5课时)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2_第2页
高中语文 9 赤壁赋(第4、5课时)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2_第3页
高中语文 9 赤壁赋(第4、5课时)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2_第4页
高中语文 9 赤壁赋(第4、5课时)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2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9 赤壁赋(第4、5课时)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赤壁赋四、五课时一、目标定向:1、归纳本文的文言知识。2、依据背诵思路熟练背诵课文。二、整合文言知识:(一)通假字(1)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属”通“”)(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冯”通“”)(3)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缪”通“”)(4)举匏樽以相属(“属”通“”)(5)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籍”通“”)(二)词类活用其活用类型并解释(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2)舞幽壑之潜蛟。()(3)泣孤舟之嫠妇。()(4)侣鱼虾而友麋鹿。()(5)月明星稀,乌鹊南飞。()(6)顺

2、流而东也()(7)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三)一词多义(1)歌A、扣舷而歌之。()B、歌曰。()C、倚歌而和之。()(2)望A、七月既望。()B、望美人兮天一方。()(3)下11A、方其破荆州,下江陵。()B、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4)如A、飘飘乎如遗世独立。()B、纵一苇之所如。()(5)之A、哀吾生之须臾。()B、惟江上之清风。()C、耳得之而为声。()D、月出于东山之上。()(6)乎A、浩浩乎如冯虚御风()B、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C、相与枕藉乎舟中。()(7)于A、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

3、壁之下。()B、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C、月出于东山之上。()(8)固A固一世之雄也()B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D汝心之固,固不可彻()(9)适A而吾与子之所共适()B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C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D少无适俗韵,性本爱山丘()E适得君府书,明日来临汝()F适大病,不能行()11(10)逝A逝者如斯,而未尝为也()B逝将去女,适彼乐土()C淑尔远逝,往来翕忽()D时不利兮骓不逝()(11)曾A天地曾不能以一瞬()B曾不知老之将近()(12)苟A苟非吾之所有

4、()B欲苟顺私情()(13)虽A虽一毫而莫取()B虽无丝竹管弦之盛()(四)指出特殊句式类型①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②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③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④客有吹洞萧者()⑤渺渺兮予怀()⑥)“何为其然也?”()⑦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⑧而今安在哉?()⑨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句式:介宾后置)⑩而又何羡乎?(句式:宾语前置、反问)三、背诵课文四、当堂测试:高考作文人物类素材:苏轼苏轼面对逆境的人生态度11(一)处变不惊,执着追求古人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苏轼一

5、生光明磊落,为人正直率真。明知政见与当权者相左,仍保持独立见解,不阿附权贵,不投机取巧。“一肚子不合时宜”。当风雨袭来的时候,苏轼没有见风使舵,也没有惊惶失措,而是以一颗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他相信风雨总会过去,太阳总会出来。就像普希金的诗中所写的那样:“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去”,因此他履险如夷,泰然自若。“乌台诗案”使苏轼受尽凌辱和折磨,尝尽世态炎凉,身心受到重大打击,从监狱出来后,来到黄州,在这最落魄的日子里,“回首向来萧瑟处”在他看来却已是“也无风雨也无晴”。晚年他被放逐到更为荒远的岭南,由于荒山路远,

6、生活条件艰苦,许多人把岭南当作是不归之路。韩愈贬潮洲时,曾凄凉地对前来送行的侄子说:“知汝前来应有意,好收吾骨漳江边”(《左迁蓝关示侄孙湘》),然而苏轼来到了惠州却吟道:“报道先生春睡足,道人轻打五更钟”,悠然自得地酣然入梦,结果后来他又被迫渡海,离别亲人,白首投荒来到海南。面对这种不公平的待遇,他依然满不在乎:“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的确,苏轼的一生颠沛流离,横跨了大半个中国,足迹何止万里?但是,无论处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一片忧国忧民之心始终不渝,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九死不悔。换句话说,对国

7、家,对社会,对人民的责任感,对理想、对抱负的追求成为他一生的精神支柱。正因为如此,他从不趋炎附势,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和气节。孔说:“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君子忧道不忧贫”,这种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信念在苏轼的身上始终执着坚定。(二)、随缘自适、超然物外苏轼有兼济天下之志,也有经世报国之才。《宋史》中记载:“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吾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当时的考官,文坛领袖欧阳修也很赏识他的才华,曾兴奋地对梅圣俞说:“老夫当避此人,放出一头地”。苏轼在

8、文坛中的声望,曾经位极人臣,显赫风光。然而,突如其来的暴风雨将苏轼一次又一次地抛上抛下。面对理想和现实的巨大落差,很容易使人产生愤世嫉俗,苏轼没有。他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去适应环境的变迁。提起苏轼,我们最先想到的词应该会是东坡。东坡其实就是黄州的一个小山坡,苏轼自号东坡居士。他在黄州有《东坡》一诗:“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走在这个荒凉偏僻的小山坡上,苏轼没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