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中语文教育之道

道德经中语文教育之道

ID:20634906

大小:32.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0-14

道德经中语文教育之道_第1页
道德经中语文教育之道_第2页
道德经中语文教育之道_第3页
道德经中语文教育之道_第4页
资源描述:

《道德经中语文教育之道》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道德经》中的语文教育之道 作者马得清    《道德经》正是一部蕴含“伟人伟大体悟”的经典之作,在求得对它“无穷无尽的解释”的过程中,我们是否幸运地得到这样的认识——语文教育的“教”就是为了“不教”。夜读《道德经》,明月正当空。室内读一读,再去阳台上诵一诵,面对浩渺的宇宙,许多感悟就会从心底涌上来。原来,不论是科学之道,还是社会之道,抑或人生之道,大凡人类想要探明的“道”,正如我们月下看世界,说清晰却又蒙眬,说蒙眬却又清晰。语文之道,又何尝不是如此?从古到今,有谁说清楚了?  思绪逐渐连缀,我不禁想,《道德经》和语文教育有关系吗?如果有,那究竟是什么关系?探讨这种关系会给今天的语文

2、教育带来什么样的启示?毋庸置疑,《道德经》的思维方式、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都值得语文老师深思。深思之后,总会有所收获。  “无为”、“行不言之教”的启示  当我们从母语学习的角度理解老子的“行不言之教”时,我们就可以领悟他的“无为”思想对语文教学的重要启示。  行不言之教,就是指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只不过是引路人。而今天,一些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似乎总是唯恐自己说得不够多、不够详细,因而往往独霸课堂,自己讲得滔滔不绝,学生则听得昏昏欲睡。当教师把教案中设计好的程序转化为课堂流程时,就以为自己设计得很全面,讲得很清楚,如果学生还是

3、不懂、不会,就埋怨他们没有仔细听。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教师无意识地把学生视为“录音机”,而没有把他们当作有个体差异的人和学习活动的主体。  对生命而言,整体不可分割,整体的生命体悟也不可分割,因此,我们在更多的时候并不需要言语和语言,也就不需要所谓的范畴和逻辑。当我们读完一篇文章时,大致能感悟到它整体要表达的意思,甚至某种隐含的情绪。  在日常生活中,人更多的存在状态是感悟,而不是借助种种知识工具进行思考。在生命整体存在的语境下,生命体验重于生命论证,整体存在重于分割分析,“不可言说”重于“可言说”。这就从哲学的高度对我们的语文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启迪:不要总想着把一切都教给学生,

4、不要总想着一切都可以分析。  在语文教学中,对诗歌的讲解、分析是教师司空见惯的一项任务,但效果又如何呢?老师往往条分缕析地讲解诗歌,从写作背景、作者介绍到节奏划分、艺术表现手法,可谓详细得不能再详细,然而就是忽视了学生的真实感悟。我调查过许多诗歌教学课例,不能说老师讲得不清楚,可是当我问学生有何收获时,回答令人瞠目结舌:“我没有感觉啊!”  教师能不能少说些,而把课堂时间更多地还给学生?多给他们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问一问的机会,多给他们一些对话的机会?我总在想:我们做语文老师的,能不能学一点“闭嘴”的艺术?  老子告诉我们:“不贵其师,不爱惜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善数,

5、不用筹策。”可见,行不言之教,就是要善教,而不是不教。  “道”和“德”的启示  老子在《道德经》中无数次谈到“道”和“德”。如果说“道”是指事物的“规律”,那么,“德”就应该是规律所发挥的“功用”。语文的“道”和“德”体现为培养学生的言语人生和语言人生。言语人生和语言人生构成整体的人生。这种人生是理性和非理性的统一体,最终只能通过作文来悟证(并非通过科学证明)。  因此,语文之道即作文之道,而作文之道就在于让学习者学会运用一切语言形式来表达自己的真思想、真情感,有感悟,有创造。然而,在今天的语文教育中,正如新语文教育的代表韩军所说:“学生在作文里编造谎言已成为一道举世罕见的风景;

6、以数理剖解之方式,刀斩人文之美诗美文,焚琴煮鹤,大拆七宝楼台,千年煞风景,于今为烈。”要做到新语文教育所宣扬的“师生回归人性本真,即真实、自由、个性地做人”,教育者就要深入探悉语文的实质,坚决高扬“语文,即作文,即人文”的旗帜。  语言本身不是语文的整体,语文是以言语和语言形式存在的动态结构。作文就是对生命化存在的语文的确认,即对“我”存在的确认(如“我来了”,“我看到了”);言语恰好是对“我和你”存在的确认(如各种日常对话);不言语、无语言是对“我们”存在的最完整的确认(即不需要任何范畴和逻辑,无需任何推导证明)。这种确认是不连续的多层级交往过程的自证,因为对生命存在而言,“我”

7、就是自己的世界,不需要任何他证。  一个民族的语文就是这个民族的精神整体,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民族精神的整体离不开这个民族的优秀作文的支撑。而虚假作文的存在,是写作文者和评作文者人文价值、人文底蕴正在丧失的表现,是社会心态明目张胆地庸俗化和功利化的集中流露,是语文哲学贫乏的自证。  老师按“套子”教,学生按“套子”写,无非是因为这样写才可以得高分。然而,如果失去了生命成长的质感以及对真情感、真思想的追求,语文教育就是危险的教育。长期下去,我们就有可能在作文中丢掉民族精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