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如何进行数学课堂的有效提问》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如何进行数学课堂的有效提问教学中,教师并不是简单地提出问题,所提问题要接近学生的年龄特征,接近学生知识与能力基础,能够让学生摸得着、抓得住,先易后难,形成一条问题链,引导学生拾阶而上。1.衔接性。教学片断:“两位数乘两位数”。学生口算:21×3=63,21×30=630。师:我把它们放在一起,看看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学生继续口算:34×2=68,34×20=680;41×5=205,41×50=2050;15×2=30,15×10=150。师:15×2=30,15×10=150,这两个算式之间有上面的关系吗?师:那这两个算式和15×12有关系吗?发现了什么
2、?在学两位乘两位数之前,学生已掌握了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数算法,教师的提问有效地沟通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唤醒了学生的思维,为学生学习新知搭设了适宜的“脚手架”。2.逻辑性。教学片断:“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师:观察板书,你们有什么发现吗?生1:我发现这里长方形的长乘宽正好等于它们的面积。师:其他长方形的面积是不是也可以用“长×宽”来计算呢?(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相同小正方形拼长方形,并对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宽、面积作记录。)师:你们发现其他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学生得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师:在面积公式中,“长×宽”实际表
3、示的是什么?(学生讨论得出,“长×宽”实际上表示的是长方形中所包含面积单位的个数。)教师提问步步入深,使学生茅塞顿开,深刻感知、理解、把握了“长方形的面积=长×宽”。这样的提问,既帮助学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关键,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二、抓住关键,让提问充满思维含量教师要提出有效的问题,就必须研究教材,使自己达到“懂、透、化”的境界。“懂”就是理解教材的基本结构;“透”就是掌握教材的系统性,掌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化”就是使自己的思想感情与教材中包含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教师在充分研究与分析的基础上,才能抓住教材的关键处,提出具有思维含量的问题,从
4、而避免步入提问频繁、表层化等误区。1.目标性。教学片断:“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师请学生任意写出三个分数,引导他们观察他们各自所写分数的分子、分母情况。师:当两个分数的分子、分母不完全一样的情况下,分数的大小完全一样吗?生:不一样(有个别说“可能一样”)。师:在什么情况下,分数的大小可能一样大呢?我们一起来学习、探究这个规律。(学生利用折纸来探讨这一问题,得出 = = = = = 等)。师:分数的分子和分母不同时,这两个分数有可能相等吗?师:那什么情况下才能相等呢?教师的提问始终围绕本课的核心内容,环环紧扣,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归纳,自主探究分数的基本性质。
5、2.思考性。教学片断:“素数与合数”。(学生分别用4个、1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拼出几个不同的长方形。)师:如果给出的相同正方形个数越多,那拼出的不同的长方形的个数会怎样呢?(学生独立思考后,经讨论发现:给出相同正方形的个数越多,拼出的长方形的种数不一定就越多。)师:用相同的正方形拼长方形,有时只能拼出一种,有时拼出的长方形不止一种。你们觉得当正方形的个数是什么数的时候,只能拼一种?(学生研究发现:表示正方形个数的数只能被1和它本身整除的时候,只能拼成一个长方形。)师:当正方形的个数是什么数的时候,拼得的长方形不止一种呢?在教学中将质数与合数知识的教学巧妙地
6、融于图形的拼组中,通过一个个充满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钻研、探索,不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三、因事制宜,把握提问的有利时机课堂教学是不断动态生成的一个过程,没有预设的生成,容易背离学科本质,偏离价值目标。教师要尽可能地把所要提的问题,事先周密地考虑到、设计好,对知识的关键处、理解的疑难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进行充分的预设,设计好问题,同时对学生的回答也做好充分的预设。教学片断:“圆的面积计算”。教师组织学生直观操作,将圆剪开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并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师:把圆转化成长方形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生1:形状变了。生
7、2:周长变了,面积没变。师: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相当于圆的什么?生3:长相当于原来圆周长的一半,宽相当于原来圆的半径。师:你们能通过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吗?这里正是有了精心预设,教师课堂提问才会如此精炼、达意,每问都问在了理解的疑难处,沟通了圆面积计算与长方形面积计算之间的联系,让学生进一步感悟了“转化”的数学思想在探求圆面积计算公式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