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群香港《红豆》

现代诗群香港《红豆》

ID:20618495

大小:49.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0-14

现代诗群香港《红豆》_第1页
现代诗群香港《红豆》_第2页
现代诗群香港《红豆》_第3页
资源描述:

《现代诗群香港《红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现代诗群香港《红豆》  一  19331936年,香港出现了一份综合性文学刊物《红豆》。其中诗歌部分,尤其是现代诗部分,很引人注目。港粤及至内地诗人聚集于此,形成了《红豆》诗人群。这个诗人群既有鲜明地方个性,又与20世纪30年代国内诗坛密切相关,其中有较多诗人是从《现代》上转过来的。遗憾的是,这个《红豆》诗人群一直未得到国内诗歌研究界的注意。香港文学史有时会提到《红豆》,不过多语焉不详,常常只是根据前人论述一带而过。可惜的是,前人的论述也未必准确,导致以讹传讹。  有关于《红豆》的记述,首先要追溯于香港前辈作家侣伦写于1966年7月《香港新文化滋长

2、期琐忆》一文。在这篇文章中,侣伦对《红豆》有如下追忆:《红豆》的主办人是梁国英商店的少东。他们在经商之余曾经开办过印象艺术摄影院,办过消闲杂志和一本《天下》书报;在抗战初期,还在香港中区开过一家梁国英书店。《红豆》创办初期是一种三十二开本的综合性杂志,文字以高级趣味为中心,附有艺术摄影的插页。杂志本身印得雅致。《红豆》出版了几期便停刊。在隔了一个颇长的时间之后,由刚从广州中山大学念书回来的另一少东梁之盘接办。他把《红豆》接上手以后,改为纯文艺刊物,形式也扩大为二十四开本。由上海生活书店经售。虽然只是薄薄的十四页篇幅,可是每月按期出版。这刊物的特点是

3、不登小说,只登诗与散文;在封面特地印上诗与散文月刊之始一行大字,突出它的特殊风格。  二  香港最早的新诗,出现于19241925年的《小说星期刊》。《小说星期刊》以旧诗文为主,新诗只是补白,数量也不多。新诗的水准,大体停留在胡适《尝试集》和冰心的小诗上。香港最早的新诗诗论也出现在《小说星期刊》上,那就是许梦留《新诗的地位》。从文中看,对于中国新诗坛是熟悉的,提到的诗集有《尝试集》《草儿》《冬夜》《繁星》《将来之花园》《旧梦》《女神》《雪朝》等,并肯定了它们的成功。不过,虽然肯定新诗,但却并不完全否定旧诗,表现了香港的文化独特性。  至1928年,

4、香港仍然处于新旧诗过渡阶段。《伴侣》刊载诗歌很少。第一期唯一一首诗,是画题诗鹃啼夜,黄潮宽画云枝题诗。这首诗不长,如下:鹃儿啼!鹃儿啼!惊醒断肠人,好梦休提。那东风不懂人情,遍送了入深闺。深闺静里,青灯似豆,帏幕寒栖。芭蕉戚戚雨响,马铃风动声澌。一个玉人儿凭栏凭着,织手执巾丝泪挥,多情月儿云里窥。她说:月儿呀!侬来时才是月圆,那么忽又缺了。鹃儿呀!你休啼,声声不如啼,教侬怎能底!看起来要以白话作诗,然而,旧体诗词味却很重,后面的引文却是口语化的,这明显是一首新旧混合诗。到了《伴侣》第二期,黄天石的《情思》10首则完全回归了旧体诗。黄天石其实是较旧的

5、香港新文学作家,但他也是新旧文学同时兼作。《伴侣》第三期转载了大陆沈玄庐的一首诗《闻讯》。沈玄庐是早期倡导新文学的共产党人,后来叛变革命,屠杀共产党人,1928年被暗杀。《伴侣》记者闻他死讯,特刊载他六七年前的一首诗,以志纪念。六七年前应该是20世纪20年代初,《闻讯》的确是只是简单的五四诗。  三  1938年侯汝华去世时,徐迟发表了一篇文章,谈论他对于侯汝华的印象:在上海的时候,常听施蛰存、戴望舒他们谈到他。我弄不清他是什么籍贯,我只知道他是生长于南中国的。[4]徐迟对于侯汝华有一个笼统的印象,即南方诗人。事实上,同为南国诗人,香港和广州是不太

6、一样的。20世纪30年代初期的诗坛,我们的文学史所重点书写的是广州的左翼诗歌。在《红豆》刊行的1933年,正是广州左翼文坛的高潮时刻。这一年,广州左联成立,中国诗歌会广州分会的会刊《诗歌》杂志面世。中国诗歌会在上海的总部由广东籍诗人蒲风与他人在上海成立,而广州的分会则由诗人温流主持。《红豆》虽然汇拢了不少广州诗人,然而显然并非左翼一路。徐迟本身是现代诗人,又是在与施蛰存、戴望舒的谈话中涉及侯汝华的,显然是将其作为现代诗的一个部分而提及的。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诗坛的诗刊,除了《现代》,还有上海的《诗刊》、北平的《小雅》、苏州的《诗志》、南京的《

7、诗帆》、武汉的《诗座》等现代派诗刊,汇集成中国的现代诗运动。可以说,香港的《红豆》虽非专门诗刊,却是20世纪30年代现代诗的一个香港阵地,可惜长期被人忽略。吴奔星曾发表文章,说明当年他办《小雅》的时候与《红豆》的交往情况:《小雅》创刊不久,就得到香港梁之盘先生的信,并把他主编的《红豆》文艺月刊寄给我,以示交流。接着,我和李章伯的诗也在《红豆》上发表我和他的书信来往,杂志交流,到一九三七年卢沟桥一声炮响,便中断了。由此可见,《红豆》当初与国内现代诗坛保持着密切联系。这里还需要提到另一篇较为有名的香港诗论,那就是发表于1934年9月香港《今日诗歌》隐郎

8、的《论象征主义诗歌》,这是一篇为象征主义辩护的长文。有趣的是,隐郎在文章后面部分谈到中国象征主义诗人的时候,列举的诗人是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