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ID:20608439

大小:50.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14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_第1页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_第2页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_第3页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_第4页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_第5页
资源描述: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审视高考“文言文阅读”“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指文章没有文采,就不能流传很远。本文借以概括对三十多年来高考文言文阅读的总体印象,并表达对当前文言文考查重“言”轻“文”,渐趋刻板僵化的现状的审视、反思和批评,旨在廓清一些显在与隐性的问题,探寻更多的有价值的考查路径与命题空间。一、回顾与反思刚刚恢复高考的1977、1978两年,文言文考查仅要求“将下面一段文言文译成现代汉语”,文言文考查以陪衬作文的“绿叶”角色亮相,这沿袭了传统语文考试写作为主、知识为宾的基本模式,与写作考查相比,文言文考查只是一种知识点缀。随后几年的考查要求有所细化,基本确定为考查“文言文的标点、解释

2、和翻译”,这一阶段常见的文言文材料往往是三四篇100字左右的短小寓言故事和课本语段的“集锦”,赋分20~40不等。1982年,文言文材料字数明显增加,独立语段阅读意味有所强化,且出现了新的考查角度——考查分清层次、归纳文意的题型开始呈现,但1983、1984年的考查又弃“归纳概括”,分别增“名句默写”和“文学常识”,呈现出不稳定的“混搭”倾向。1985年阅读量陡增,1986年材料文字量又锐减,深一脚浅一脚,命题指向与考查的随意性与随机性显而易见。这一时期试题的呈现方式多态而又繁乱,客观题、主观题交错,填空题、表述题杂陈,每一年都有出人意外、难以预测的新变化,却也保持了命题应有的生猛与鲜

3、活。这十年可视为以实验、探索为特征的第一阶段。直至1987年,历经十年摸索,文言文阅读的考点内容和呈现方式才基本定型:在阅读文言文语段的基础上,重点考查实词的读音与含义,语句的停顿与理解,文意的理解与分析;题型以客观题为主,初步确立了文言文阅读的整体化考查样式。1991年,国家考试中心制定了《考试说明》,规定了语文学科考查的知识、能力要求和基本题型,从而使高考命题有了依据,限制了命题的随意性,也开启了文言文阅读清一色客观题,题量7~8题,赋分15分的标准模式,并一直延续至2001年。其间的1997年,《考试说明》推出了高考语文能力层级。语文能力层级较好地体现了语文学科的能力要素及其规律

4、,为考试命题在考查能力方面提供了理论依据。2002年,为呼应声势浩大的新课程改革,高考语文命题对试卷的主客题比例作了较大的调整,减少了选择题的分值,文言文翻译题从此由客观选择题变为主观题,奠定了客观题考查实词、虚词、信息筛选、文意分析概括,主观题考查语句翻译的基本模式,并一直延续至今。2004年,全国十多个省市独立命题,除上海还保持一贯的独立风貌外,其它各省市均严奉国家考试中心统一号令,步调一致齐步走,虽然名义上自立门户,分疆而治,实际上是一次“依葫芦画瓢”式的集体克隆。各地如法炮制国家考试中心的《考试说明》,考点要求、命题呈现方式如出一辙,最终,文言文阅读考查被规范为一种“年年岁岁花

5、相似”的超稳定形态。这一时期可视为以定型、改进为特征的第二阶段。二、问题与原因综观1977年以来文言文阅读的考查方向、命题特色,至少存在以下三方面亟需正视和改进的问题。(一)工具性至上——重言轻文,弱化人文内涵从第一阶段演变到第二阶段,是高考文言文阅读考查命题思想逐步清晰,命题要求逐步规范、命题方式逐步固定的过程,完成了从简单、零碎知识的考查向系统文言知识考查方向的演变。这种以知识立意为主的系统考查方向的确立,意味着掌握基本的文言文阅读工具,提高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成为高考文言文阅读考查的唯一指向。高考《考试说明》有关文言文阅读的具体要求如下:5三、古诗文阅读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1.

6、理解B①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②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2.分析综合C①筛选文中的信息;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3.鉴赏评价E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考试说明》对古代诗文的考查提出了三个层级的能力要求,可是在高考命题的操作层面,“鉴赏评价”专属“古诗词鉴赏”考查,文言文阅读对

7、该项能力不作要求。这样,文言文阅读的考查目的就仅限于“读懂”,即会解释词语、会翻译句子、能熟练掌握文言文词汇与句式,进而弄懂文章写了什么,作者说了什么,所写人物干了什么。面对文言文,学生的全部使命似乎就是破译密码,掌握信息,做一个正确无误的传声筒,做一个精通技术的熟练工,做一个默不作声的旁观者,既无权指瑕亦无法喝彩。文言文似乎成了语文学科中的“第二外语”,阅读的目的就是为了掌握并使用好一门语言,就是为了培养未来的古汉语研究人才。这种重“言”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