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运用对联渗透德育浅议

历史教学运用对联渗透德育浅议

ID:20585507

大小:28.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0-13

历史教学运用对联渗透德育浅议_第1页
历史教学运用对联渗透德育浅议_第2页
历史教学运用对联渗透德育浅议_第3页
历史教学运用对联渗透德育浅议_第4页
历史教学运用对联渗透德育浅议_第5页
资源描述:

《历史教学运用对联渗透德育浅议》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历史教学运用对联渗透德育浅议  历史教学运用对联渗透德育浅议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中学历史教学运用对联渗透德育浅议  历史教学运用对联渗透德育浅议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中学历史教学运用对联渗透德育浅议  历史教学运用对联渗透德育浅议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中学历史教学运用对联渗透德育浅议  历史教学运用对联渗透德育浅议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中学李铜玉    对联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在历史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对联并加以讲解,可以开阔学生们的视野,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也有利于进行思想教育,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极好方法。 

2、 一、讽刺联  讽刺联犀利、辛辣、巧妙、谐趣,可同战斗的杂文、讽刺漫画相媲美。慈禧太后对洋人奴颜婢膝,割地赔款;对人民疯狂镇压,残酷压榨。她的活动罪迹跨章节,很分散,引用章太炎1904年为慈禧太后七十大寿所作的讽联,将慈禧太后40年的血腥罪恶史,一联以概之:  今日到南苑,明日到北海,何日再到古长安?以黎民膏血全枯,只为一人庆歌有;  五十割琉球,六十割台湾,而今又割东三省!痛赤县邦圻益蹙,每逢万寿祝疆无。  上联写慈禧太后为了个人贪欲,不顾人民死活;下联写她每过一个生日,就给国家带来一次丧权失地的灾难:50岁时,法国侵华,打开中国西南门户,日本

3、占朝鲜,吞并琉球;60岁时,日本侵华,割占台湾;70岁时,日俄又为争夺东北大打出手。慈禧太后面对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又是赔款,又是割地,这就是“每逢万寿祝疆无”。上下联末句把媚语“一人有庆,万寿无疆”,颠倒用之,讽刺辛辣,妙手天成。  袁世凯卖国和复辟帝制活动,激起人民无比的愤怒,可引用这样一副对联:  一二三四五六七;  孝悌忠信礼义廉。  此联用歇后语手法,把“八”和“耻”字隐去,暗讽袁世凯是“忘八”、“无耻”。  “五四”运动震动了中国大地,上海各界爱国人士热烈响应,当时闸北区一家鸟店的门联来暗讽三个亲日派卖国贼陆宗舆、章宗祥、曹汝霖:  

4、三鸟害人:鸦、鸽、鸨;  一群卖国:鹿、獐、螬。    二、挽联  挽联大都是评价死者的业绩,颂扬死者的精神和情操,言简意赅,一语千斤,使人看了产生钦佩之情,洒下哀痛之泪。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遇害。康有为以两人的名字,巧缀挽联以寄托哀思:  复生不复生矣;  有为安有为哉。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不幸病逝,全国人民为了表达对总理的无限怀念,对“四人帮”的无比仇恨,自发地掀起了悼念总理的“四·五运动”,并写下了大量的悼文、挽联。我引用张复同志写的一副挽联来表达对总理讴歌、哀思:  “五·四”运动,“四·五”精神,顶天立地大英雄。生荣死哀

5、,光耀二十世纪;  “八·一”倡义,“一·八”赍志,赤胆忠心好总理,鞠躬尽瘁,恩被九亿神州。  上联巧妙地把发生在天安门广场的“五·四”运动和“四·五”运动联系起来,下联把周恩来领导的“八·一”南昌起义和“一·八”总理忌日联系起来,给人以联想,增强了对周总理的深切怀念之情。    三、名胜古迹联  悬挂、雕刻在历史名人、历史遗迹纪念地的祠堂、庙、殿、寺、馆之中的名胜古迹联,有的讴歌中华民族历史上名传千古的杰出人物;有的凭吊古人,述史寄怀,借古喻今,充满哲理;有的在讴歌先贤业绩同时,鞭挞奸佞以及旧社会的黑暗统治。  杜甫写了大量反映国家灾难,人民痛

6、苦的不朽诗篇,人称“诗圣”。可引用郭沫若写的对联来概括杜甫的伟大成就: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诸葛亮是三国时蜀汉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可用南阳武侯祠的楹联来概括他的一生功业:  收二川,摆八阵,七擒六出,五丈原设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征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按金木土圭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全书借写妖狐鬼怪故事批判封建社会,引用山东淄川蒲松龄故居“聊斋”的厅联说明其特色: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  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此联仅十六字,对蒲松龄的创作,给予

7、高度而恰如其分的评价。上联指《聊斋志异》的艺术表现手法,实属“高人一等”;下联指《聊斋志异》在讽刺揭露统治阶级的贪婪暴虐这一主题思想上,真是“入骨三分”。  在教学红军长征强渡大渡河时,可运用1983年陆定一同志为纪念红军强渡大渡河48周年的题联进行讲解:  翼王悲剧地;  红军胜利场。  此联高度而鲜明地概括了发生在大渡河畔的两幕史剧,一败一胜,给人以深刻的启迪。1857年,翼王石达开出走,1863年5月抵达四川大渡河畔的紫打地(今四川省石棉县安顺场),全军(3万人)覆没。1935年5月,3万红军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四渡赤

8、水,巧渡金沙江,通过彝族区,到达大渡河畔安顺场附近。同样的5月,同样的渡口,同样的军队数量,同样的羊肠小道,同样的波涛翻滚,这与72年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