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儒家心性修养论

略论儒家心性修养论

ID:20578722

大小:72.50 KB

页数:18页

时间:2018-10-13

略论儒家心性修养论 _第1页
略论儒家心性修养论 _第2页
略论儒家心性修养论 _第3页
略论儒家心性修养论 _第4页
略论儒家心性修养论 _第5页
资源描述:

《略论儒家心性修养论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略论儒家心性修养论儒家认为人的道德行为建立在心性修养的基础上,心性修养是由道德认知到道德践行的不可或缺的连接环节或桥梁。先秦儒家孔孟荀和儒家经典《札记·大学》为儒家心性修养论奠立了思想理论基础。汉唐儒家学者继承、传播和维护了传统儒家的心性修养论。宋明儒家学者将儒家心性修养论发展得更为理论化、精致化。探讨儒家心性修养论,在批判其历史和阶级局限性的同时,吸收和借鉴其有价值的、合理的因素,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服务,是时代发展提出的任务。  关键词儒家心性修养论孔子  B82-09  A  1007-1539(2012)05-0049-06  儒家认为人的道德行为建立在心性修养的基础上,故

2、十分强调心性修养在道德修养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儒家心性修养论的形成发展大致经历了从孔孟荀和《礼记·大学》的思想理论奠基,到汉唐儒家学者的对其继承、传播和维护,再到宋明儒学的更加理论化、精致化的发展三个阶段。  一、先秦儒家孔孟荀和《礼记·大学》中的心性修养论  先秦儒家孔孟荀在各自不同的人性预设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心性修养论;《礼记·大学》提出儒家道德修养“八条目”,阐述了“诚意”、“正心”心性修养的目标或要求,从而为儒家心性修养论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1孔子提出了“性相近,习相远”(《论语·阳货》)的人性预设。朱熹对之解释说:“此所谓性,兼气质而言者也。气质之性有美恶之不同矣,然以

3、其初而言,则皆不甚远也,但习于善则善,习于恶则恶,于是始相远耳”(《四书集注·论语·阳货注》)。孔子的人性论命题,肯定了人性之可变及后天修习的意义。孔子所主张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喻于义”以及“学礼”、“学诗”等,就是告诫人们修养心性、发扬善性,使心“一于善而无自欺”。在孔子看来,正是因为人们重视了心性修养,才能做到“克己复礼”、“约之以礼”。他特别强调人在面临外界诱惑或境遇窘迫时,能够心“一于善”,恪守仁义道德。  孔子强调心性修养,还体现在他对“三戒”、“三畏”的倡导上。孔子讲:“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

4、,戒之在得”(《论语·季氏》)。朱熹注曰:“范氏曰:圣人同于人者血气也,异于人者志气也。血气有时而衰,志气则无时而衰也……君子养其志气,故不为血气所动,是以年弥高而德弥邵也”(《四书集注·论语·季氏注》)。这里所谓“养其志气”,也就是修养心性。人若能始终恪守仁义道德,不为“血气所动”,就必须注重心性修养。孔子倡导“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论语·季氏》)。但人能否做得到,也看其是否注重心性修养。朱熹在《四书集注》中讲:“尹氏曰:‘三畏者,修己之诚当然也;小人不务修身诚己,则何畏之有?’”在孔子和儒家看来,人能做到“三畏”,也是由其注重心性修养所致。  孔子讲心性

5、修养强调辨明义利关系。他认为君子和小人的区分即在于“喻于义”还是“喻于利”。但他并非完全排斥利,如讲“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论语·里仁》),他所反对的只是见利忘义,“放于利而行”(《论语·里仁》)。“义以为上”(《论语·阳货》)、“义以为质”(《论语·卫灵公》)、“义然后取”(《论语·宪问》),是他所主张的价值取向和要求达到的道德水准。  2孟子提出人性善的预设,认为人有与生俱来的善良意识(“良知”、“良能”)。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孟子·告子上》),“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

6、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人在生活实践中能够持守“四心”、“四端”,以仁义礼智存心,即可以做一个“居仁由义”的道德君子,而如果因外界的诱惑干扰将其丧失,即所谓“陷溺其心者”、“放其良心者”(《孟子·告子上》),则会沦为“穿穴腧墙”(《孟子·尽心下》)的小人。为此他提出“存心”或“求放心”的心性修养论。“学问之道无他,求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上》)。“君子之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孟子·离娄下》)。在“存心”、“求放心”的要求下,孟子还提出了一套具体的修养方法。(1)“养心善儒家认为人的道德行为建立在心性修养的基础上,心性修养

7、是由道德认知到道德践行的不可或缺的连接环节或桥梁。先秦儒家孔孟荀和儒家经典《札记·大学》为儒家心性修养论奠立了思想理论基础。汉唐儒家学者继承、传播和维护了传统儒家的心性修养论。宋明儒家学者将儒家心性修养论发展得更为理论化、精致化。探讨儒家心性修养论,在批判其历史和阶级局限性的同时,吸收和借鉴其有价值的、合理的因素,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服务,是时代发展提出的任务。  关键词儒家心性修养论孔子  B82-09  A  1007-1539(2012)05-0049-06  儒家认为人的道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