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近视患者视野改变与屈光性角膜手术

高度近视患者视野改变与屈光性角膜手术

ID:20568818

大小:32.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0-13

高度近视患者视野改变与屈光性角膜手术_第1页
高度近视患者视野改变与屈光性角膜手术_第2页
高度近视患者视野改变与屈光性角膜手术_第3页
高度近视患者视野改变与屈光性角膜手术_第4页
资源描述:

《高度近视患者视野改变与屈光性角膜手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高度近视患者的视野改变与屈光性角膜手术目的:探讨高度近视患者的视野改变及屈光性角膜手术的效果。方法:35例患者(70眼)按屈光度分为2组:Ⅰ组为高度近视组,屈光度–8.00~–10.00D,34眼;Ⅱ组为超高度近视组,屈光度>–10.00D,36眼。常规眼前节及后节检查。应用Octopus(瑞士)视野计进行视野检查并分析。视野正常者可行屈光性角膜手术。结果:70例患者中15眼(21.43%)视野正常,Ⅰ组(10眼)高于Ⅱ组(5眼)。55眼(78.57%)显示不同程度的缺损,Ⅱ组(24眼)明显高于Ⅰ组(31眼)(P<0.05);≤30a

2、视野缺损比例低于>30a(P<0.05);男女间无显著差异。视野缺损与视网膜退行性变化、近视度数、年龄等因素有关,其缺损形状无典型的特征性改变,颞上方较多见。24眼行PRK或LASIK,3mo、6mo时实际矫正度在预期矫正度±1.0D范围内分别为92.4%、96.2%。结论:高度近视常伴视野缺损。因此,对高度近视眼患者进行视野检查,特别是对屈光性角膜手术的筛选非常重要。超高度近视眼度数与眼轴相关系数研究目的:探讨超高度近视眼度数与眼轴的相关程度。方法:近视球镜当量>10.00D的超高度近视眼25例45眼,进行A超、角膜地形图检查,分别

3、测量眼轴和角膜屈光力,应用SPSS统计软件包分析近视球镜当量与眼轴及角膜屈光力的关系。结果:平均球镜当量为12.8±3.30D,平均眼轴为27.69±1.51mm,平均角膜屈光力为44.04±1.41D。超高度近视眼的度数与眼轴长度的回归方程为SE=-32.69+1.64×Axis(P<0.01)。结论:超高度近视眼的度数主要取决于眼轴长度,眼轴延长1毫米,屈光度增加约1.64D。影响近视眼屈光度数的因素很多,包括角膜系统、晶体系统、眼轴等。其中眼轴是影响眼屈状态的重要因素之一,眼轴的延长直接导致眼球的近视化。高度近视眼都是轴性近视眼

4、,通常认为眼轴每增加1mm,屈光度可增加3D。对于超高度近视眼而言,眼轴与屈光度的相互关系显然有其特殊性,本文目的即在于探讨眼轴在超高度近视眼中与屈光度之间的量的关系。高度近视一般是指>-6.00D的近视,随着认识的不断加深和屈光手术、人工晶体手术的进展,超高度近视(至少-10D以上)引起学者们的重视,因为这类近视眼的矫正手术和白内障人工晶体手术有其特殊性。眼球的屈光度数主要由角膜系统、晶体系统以及眼轴决定。在人的一生中这三个元素前两者变化不大,而眼轴延长变异较大。在高度近视眼特别是超高度近视眼,随着年龄增长眼轴不断加长,眼轴的延长直

5、接导致近视的加深。本组所有病例眼轴均大于24mm,最大达到33mm,表明超高度近视眼的眼轴100%延长,即超高度近视眼必定为轴性近视。通常认为,眼轴的正常值一般为23~24mm,眼轴每增长1mm,近视相应加深3D。但是,这种关系在超高度近视眼中并非如此,本组病例中,近视度数与眼轴的回归方程为SE(球镜当量)=-32.69+1.64×Axis(眼轴),表明眼轴第延长1mm,近视加深约1.64D,远远低于3D。曾有学者指出,“1mm=3D”的关系仅适用于一定的屈光范围,超出此范围即不能适用,但是既往文献缺乏超高度近视眼度数与眼轴的较明确的

6、量的关系的记载。本文资料选择-10.25D以上,平均12.8±3.30D的超高度近视眼,可以反映轴性近视眼的度数与眼轴的关系。本文研究同时表明在超高度近视眼中,近视度数与角膜屈光力无关(p=0.34),与既往的文献一致。超高度近视眼的度数与眼轴的量的关系的探讨,有助于理解高度近视眼人工晶体度数计算误差的原因。人工晶体计算公式无论理论公式,还是经验公式,当接近模型眼时可靠性较强,当应用于高度近视度数中的作用改变了,对于模型眼眼轴每增长1mm,近视相应加深3D,但在高度近视眼,近视加深程度是减少的,如本组级为1.64D。因此对于超高度近视

7、眼的人工晶体度数计算仍需要不断探索。高度近视眼主要由眼轴延长造成,与角膜屈光力关系不大。角膜屈光手术在高度主要是超高度近视眼的效果远不如低中度近视眼,因此趋向眼内手术如晶体摘除人工晶体植入、眼内镜片术等。这类手术显也涉及植入镜片或度数的计算,有必要强调眼轴延长与近视度数之间的确凿的量的关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