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0547971
大小:82.50 KB
页数:24页
时间:2018-10-13
《论宋代诗歌研究史的撰写理念与研究手段》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论宋代诗歌研究史的撰写理念与研究手段王培友,男,文学博士,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理学与诗歌关系研究、唐宋文学研究、学术史研究等。北京语言大学作为与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诗歌通史》的配套项目,教育部社科项目《中国古代诗歌研究史》的撰写亦在紧张进行中①。在撰写宋代诗歌研究史的过程中,首先就遇到了如何确定宋代诗歌研究史的撰写理念与研究方法这一问题。显然,通过对已有研究史类著作的分析和比较,来寻得较为科学的诗歌研究史撰写理念和研究方法,是进行规范化学术研究的必须条件,同时亦是开展相关研究的基
2、本前提,本文写作意图即是立足相关文献,加以梳理和辨析,以求解决这一问题。 一 通俗地说,宋代诗歌研究史是研究与宋代诗歌相关的学术研究史。它的研究对象,是对宋代诗歌及其相关领域、范畴进行研究的诗论、诗话、评点、专著、论文等历史记录;与研究相联系的具体信息载体形态,可以是书籍、论文等文本形态,也可以是石刻、碑帖、题壁等物质存在物。如果按照现代西方文艺理论家M.H,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的观点,则宋代诗歌研究史要对历史上对宋代诗歌、读者、作品、作品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等内容进行研
3、究的所有信息存在形态进行研究②。如果再参以艺术生产理论,则凡是关系到与研究诗歌写作有关的制度、物质条件、传播手段与途径等方面的研究,都应该是诗歌研究史关注的研究对象③。面对如此广博的研究内容,如此丰富多样的信息载体形态,要想从中抽绎出若干研究性结论,就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科学的研究话语体系。显然,对诗歌研究史的撰写理念、研究方法、研究体系以及具体研究所用术语的界定,就成为我们撰写宋代诗歌研究史的前提条件,这关系到我们研究成果的质量和价值,也是判断我们所要进行的研究是否具备合理性的重要依据。因此,下列问题,就
4、成为我们进行诗歌研究史研究的基本前提: 宋代诗歌研究史要研究哪些内容?诗歌研究史撰写应该坚持的研究理念与研究方法是什么?对历代的宋代诗歌研究成果再进行研究,其价值和意义何在?评判历代学者对于宋代诗歌及其相关现象的研究成果优劣的立足点是什么? 对以上问题的不同认识,直接决定着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而作为价值的认同,又是当前衡量一门学科的存在是否具有合理性和必要性的关键所在。而要对撰写诗歌研究史所面临的上述问题予以厘清,则必须拓开视野,首先从对学术史的撰写体例、治学方法入手,来从根本上解决对上述问题
5、的认知。由此而言,从学术研究的基本文献出发,通过史的追述和概念的辨析来把握学术史的撰写体例、研究方法,是很自然的了。 要撰写某一学科门类的研究史,是相当不易的。前代很多著名的学者对此已经有所认识。以经学研究为例,清代学者皮锡瑞就以为:“凡学不考其源流,莫能通古今之变;不别其得失,无以获从入之途。”④皮氏已经认识到,要对经学史进行总结,就必须做到“考其源流”、“通古今之变”、“别其得失”,只有这样,才能对经学发展的历史有正确而全面的了解,获得“从入之途”。由此看来,我们要从事宋代诗歌研究史的研究,也必
6、须考其源流,以明通变,以别得失,以方便宋代诗歌研究者。学术的研究,总是建立在前辈学者的基础上,以求真、求实、求变为目的的。 就学术史的编撰而言,西方学者走在了我们的前面。拿中国文学史的编撰来说,现在我们所熟知的很多民国时期的文学史经典著作,若论其渊源,则多少受到了日本学者研究成果的影响。据有关统计,日本人在1900年前,至少已经出版了6种以上的中国文学史著作⑤。朱自清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早期的中国文学史大概不免直接间接的以日本人的著述为样本,后来是自行编纂了,可是还不免早期的影响。”⑥而日本学者撰
7、写文学史著作又是深受西欧文学史观和文学史著作的影响的。而我们现在的很多文学史,又在很多方面继承和发展了民国学者的观点,在编撰体例、研究方法、学术观点等方面,受到了民国时期编撰的文学史著作很深的影响。由此而言,我们现在主流的文学史,包括研究理念、学术理论基础、研究视角和撰写体例,都染有西方文学及其文学史架构的痕迹。鉴于以西方的学术研究体例和学术理念来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史,往往不尽符合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历史实际,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国内很多著名学者掀起了撰写属于中国文学史的热潮⑦。不仅仅是文学史的研究如此,几乎在
8、不同的学术领域,都在世纪之交的历史时刻表现出了撰写学术史的热潮。仔细想来,这种现象之所以产生的原因,固然是世纪之末的学术总结传统使然,同时也可以看作是有识见的学者力图开创撰写中国特色学术史的有益尝试⑧。其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以西方的标准来观照中国学术的实际,往往有削脚适履的弊端⑨。由此理应抱着“历史之同情”,对世纪之交的学术史撰写热潮多一份推许与理解了。 新世纪以来,很多有见识的优秀学者顺着这一研究风潮“接着说”。学者们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