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说课稿——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标准说课稿——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ID:2054278

大小:114.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7-11-14

标准说课稿——两角差的余弦公式_第1页
标准说课稿——两角差的余弦公式_第2页
标准说课稿——两角差的余弦公式_第3页
标准说课稿——两角差的余弦公式_第4页
标准说课稿——两角差的余弦公式_第5页
资源描述:

《标准说课稿——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两角差的余弦公式》说课稿全宏莲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高中数学必修4(人教版)第三章3.1.1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内容,教学安排是1课时。在学习本章之前我们刚刚学习了向量的相关知识,因此作者的意图是选择两角差的余弦公式作为本章基础,运用向量知识论证,即降低了难度,使学生容易接受。又为学习后续三角变换、三角恒等式的证明和三角函数式的化简、求值等三角问题的解决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教学目标分析课程目标要求:理解用向量的数量积推导出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向量方法的作用;理解两角差的余弦公式。1.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

2、解用向量方法推导两角差的余弦公并能够初步运用.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两角差余弦公式的推导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向量方法的作用,体会分类讨论思想的应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悟事物之间普遍联系和转化的关系。三、教法分析利用引导探究的方法,在课程开始之初,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求知欲望。利用讲授法为主的教学方法全面深入分析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论证过程。并用例题与课后练习巩固所学内容。5四、学法分析积极主动参与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论证过程,重点理解利用向量数量积论证公式的过程。着重记忆论证过程中分类讨论思想的运用。并在教师的指

3、导下,通过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用数形结合的方法从直观上打开突破口,探究归纳出两角差的余弦公式。五、教学重点、难点分析重点: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与运用难点:两角差余弦公式的推导过程解决难点的关键是,搞清向量夹角的范围,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使角的关系变得形象直观,容易找到与向量的夹角之间的等量关系,从而降低难度,化解难点。六、教学用具分析几何画板课件七、教学过程分析(一)、温习平面向量的数量积是怎样定义的?坐标表示是怎样的?(二)、提问并引出本节内容1、cos45°=?cos30°=?cos15°=?【cos15°

4、=cos(45°-30°)】2、根据上述三个问题的联系,提出两角差的余弦公式(三)、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论证A、利用刚刚学习的向量知识1.当时5如图,则 又 ∴2.当时思考:上面图中向量的夹角是怎样的?,范围是怎样的?(,且)正与向量夹角的范围相符,所以我们自然地列出了表达式,但是的范围可不可能超出呢? 探究:将OA旋转到下图的位置,显然此时已经不是向量的夹角,在范围内,是向量夹角的补角.我们设夹角为,则+= 此时,= ∴ 综上,对任意角都有B、利用我们刚接触三角函数时的单位圆上的三角函数线能否解决呢?同学们下课后

5、可自己探讨。(四)、例题5例一、利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求cos15°的值。方法一cos15°=cos(45°-30°)=cos45°cos30°+sin45°sin30°=√2/2×√3/2+√2/2×1/2=(√6+√2)/4方法二cos15°=cos(60°-45°)延伸:sin75°=?例二、已知,是第三象限角,求的值。(五)、小结这节课的重点就是两角差余弦公式的论证、理解与应用,它为学习后续三角变换、三角恒等式的证明和三角函数式的化简、求值等三角问题的解决奠定了坚实基础;难点是公式利用向量数量积这一工具论证

6、,因向量夹角的范围与两角差的任意性有冲突,因此利用了分类讨论的方法,这是同学们的弱点,希望同学们能够在后续的学习中谨记。(六)、作业布置1、已知2、思考:=?3、参照教材,自主学习利用单位圆上的三角函数线论证两角差余弦公式,并上网查找两角差余弦公式的其它推导方式。八、板书设计本节课我采用图文式板书为主的形式5,充分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在图文并茂的情况下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本节重点与难点。九、教学效果分析通过本堂课的学习,理解两角差的余弦公式论证过程,掌握论证过程中分类讨论思想的运用,能够初步运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进行简

7、单的运算。十、教学设计分析教学的最高的目标,是把一个复杂的问题,处理得通俗易懂。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有多种证明方法,在教材改革过程中也经历过不同的尝试。这是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教法和学法的选择往往是上位的,它直接决定了问题处理起来的难易程度。本书采用的“向量数量积”的方式,是较简单的一种方式,而难点也由此产生,要根据向量夹角的范围来进行分类讨论,为了降低难点,我大胆采用了“从特殊到一般”的处理方式,而没有上来就分类讨论,化解了难点。另外,教材中还介绍了从三角函数线的角度进行证明的一种思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大胆取舍

8、,作为课外探究内容,同时也丰富了评价的层次性,调动了学生积极性。5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