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1908832
大小:47.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2-25
《两角差的余弦公式说课稿.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两角差的余弦公式》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说的课题是高中数学必修四第三章第一节内容,《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是高中数学必修四第三章第一节内容。它是正弦线、余弦线和诱导公式,向量数量积等知识的延伸。两角差的余弦结果是后继内容二倍角公式的知识基础。对于三角变换、三角恒等式的证明和三角函数式的化简、求值等三角问题的解决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本节内容在高中数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和作用2、教学目标:新课改的精神在于“以学生的发展
2、为本,能力发展为重”,根据数学新课程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要求及本节课的内容节构,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使学生能够运用公式解决简单应用问题。(2)能力目标: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培养学生特殊值法和向量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观察、对比,体会公式的线形美,对称美;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求知精神通过以上三个目标的实现来加强学生的信息整合,这不仅能够实现结果性目标,还能体现过程性目标,经验性目标,从而达到学生经验、
3、学科知识和社会发展三方面的整合。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探究和应用。(设计理念:教学重在过程,学生在探索的活动过程中,能够主动认知建构创造力,使得学生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难点: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探究。(设计理念:根据高中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思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考虑问题不够全面。突破这个难点的关键在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在与他人的合作交流过程中,能够获得新知。)二、教法与学法分析: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以达到本节课所设定的教学目标,
4、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教法:媒体展示、探索发现,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通过这些教学方法的整合发挥,创设具有现实性、挑战性、趣味性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主动置疑、探索、表达。学法:新课程提倡以学生发展为本,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因此本节课使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这样教法和学法一一对应,使得课堂顺利进展,有效达成教学目标。三、教学过程:如图所示为本课的教学过程,结构设计1、复习导入:许多学生出现知识遗忘,通过复习,回顾旧知识,使得课程自然地过渡到新课的学习中去。2、提出问题:(1)cos(α-β)=cosα-cosβ成立吗?
5、(2)cos(α-β)=?问题是教学的心脏,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够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化被动为主动探究。3、探索发现:新课程提倡灵活使用教材。在新课的讲授过程中,我结合“二中学生基础薄弱,理解能力有限”这一特点,大胆改革,舍去教材中复杂、抽象的部分,直接使用前一章学习的向量的数量积这一知识点,引导学生探索,同时运用多媒体的直观演示,使知识变得可视化、直观化,有利于学生的感性认识。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还应当注重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在探索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有疑问,这时,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课后
6、总结。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经过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探索过程,学生掌握了两角差的余弦公式——。4、公式应用:通过对公式的正反运用,让学生熟练公式,灵活使用公式去解决数学问题。在讲例题时,及时对解题方法和规律进行概括,有利于学生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能力。例题的设计由浅入深,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例1、利用差角余弦公式求的值。例2、已知,是第三象限角,求的值.。5、练习巩固:设计A、B组题目的在于尊重学生的各个差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教学当中得到发展。6、高考链接:高考的真题训练,让学生提前接触高考,了
7、解方向,树立目标和信心。7、课堂小结:教师带领学生回顾反思本节课的探索过程、小结方法及结论,体验教学思想,掌握数学知识。师生进行合作小节,体现了教学的民主性。作业:作业的分层布置,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来进行选择,体现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板书:扳书的设计让学生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一目了然,再现教学情景,以提高学生的记忆效率,从而更好地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四、教学评价:本节课我始终关注学生是否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所给的条件,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是否在探索过程中大胆尝试并表达自己的看法,从而发现结论,
8、为此,我主要采用了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并充分利用多元化评价,让评价始终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也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从而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信心。五、教学反思:本节设计结合学生的实际,采用现代教学手段,积极开展学生活动,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