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0506096
大小:50.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0-12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注体式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注体式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变动,民族大融合的时期,也是史学多途发展的时期。 汉语言文字在多种文化的冲击下发生了转变,词形、语音、词汇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同一个词,由于声调的不同,就有不同的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1](P213),这就对 人们读前朝史书增添了困难。史注家继承前辈注史的传统,吸收儒经注疏及佛经合本子 注的经验,传述事实,证发文意,对前代及晚近史书进行注解和阐发,除注音、释义、 评论及发凡起例外,还讲述其得失,补注其缺漏,积累了丰富的史注方法。这一时期的 史注数目很大,达30余种,1000卷;种类繁多,有注体、解体、训体、考辨体、音
2、义体 、集解体、自注体等体式;内容丰富,涉及纪传体史书、历史地理、笔记杂志等类史书 ;名家辈出,注家中驰名后世与原书作者齐名的很多,甚至超过原书作者的也不乏其人 。[2](P174)史注的发达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史学多途发展的生动面貌,值得我们认真探 讨。 注体史注 注体是最为常用,并且成果众多的一种体式。“注”的本意是用水以此挹彼,即灌注 、灌输的意思,引申之,是以今语释古语,以今事比喻古事。古代史书文义艰深,必须 解释而后明,犹如水道阻塞,需灌注而后通。为了用浅近的语言或丰富的材料解决史书 中的疑难,为时人和后人阅读史书提供便利,注体应运而生。注体始于西汉,
3、成熟于东 汉,主要集中于经注。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史注家借鉴经学家注经的方法注解史书, 使这一体式的史书 解体、训体和考辨体史注 解体主于解说经籍的意蕴奥旨,或逐经籍原文作解,或通论要义。“解”有解释、分 析意,它与注体非常接近,韦昭《国语》注又称“解”,韦昭有《国语解叙》。晋代孔 晁注《逸周书》,每篇题下有“解”字,如《度训解》、《文酌解》、《武式解》等。 训体主于释词,对各种词语可释者都加以训释,兼及解题、诠名、释音、校勘等,是 用通俗的词语去解释难懂的词语和句子,它与注体、解体没有实质上的差别。这一时期 的训体史注有南朝梁时韦棱《汉书续训》3卷、南朝
4、陈时姚察《汉书训纂》30卷,南朝 陈时藏竞《后汉书音训》3卷。 考辨体以考论辨证前人说解中存在的疑难失误为主要任务,或称为“辨”、“考”、 “辨证”、“辨疑”、“疑问”、“志疑”、“刊误”、“正论”、“匡名”、“正传 ”等,这一时期的考辨体史注有:三国蜀谯周《古史考》,《三国志.谯周传》:“撰 定《法训》、《五经论》、《古史考》之属百余篇”,《晋书.司马彪传》:“初谯周 以司马迁《史记》书周秦以上,或采俗语百家之言,不专据正经,周于是作《古史考》 二十五篇,皆凭旧典,以纠迁之谬误。彪复以周为未尽善也,条《古史考》中凡百二十 二事为不当,多据汲家纪年之义,亦行于世”;晋
5、刘宝《汉书驳义》2卷;南朝陈时姚 察《汉书定疑》2卷;颜游秦《汉书决疑》12卷;无名氏《前汉考异》1卷;项岱《汉书 叙传》5卷;三国蜀诸葛亮《论前汉事》1卷;晋代孙盛《异同评》、晋代王涛《三国志 序评》3卷;徐众《三国志评》、何承天《春秋前传》10卷、《春秋前传杂语》10卷; 晋乐资《春秋后传》、谢沈《后汉书外传》10卷。 音义体史注 音义体起于汉魏之际,以注《汉书》开始,在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也以《汉书》音义 居多。音义体以释音为主,因此也单称为“音”,但也兼及释义,有些以发义为主,一 般则音义兼释。 以标释字音为主的史注非常盛行,出现了众多注本。诸如:三
6、国蜀诸葛亮《汉书音》1 卷、三国嵇康《春秋左氏传音》、徐子儒《史记音》3卷、东晋徐邈《尚书音》、南朝 宋时刘显《汉书音》2卷、南朝梁时夏侯泳《汉书音》2卷、南朝梁时邹诞生《史记音》 3卷、南朝梁时包恺《汉书音》12卷、北齐卢宗道《魏志音》1卷、南朝梁时韦阐《后汉 书音》2卷、北魏刘芳《后汉书音》2卷、南朝梁萧该《后汉书音》。 以阐释所解书籍的要义的义体也逐渐盛行起来,出现了许多义体注本,如南朝梁时崔 灵恩有《左氏经传义》,《南史.儒林传》记载,崔灵恩有“《左氏经传义》二十二卷 ,《左氏条例》十卷,《公羊》、《谷梁》文句义十卷”。 魏晋南北朝时期兼注音义的史注更多,可
7、查的有:三国吴韦昭《汉书音义》、晋朝晋 灼《汉书音义》17卷、南朝梁时孟康《汉书音义》18卷、南朝宋时徐广《汉书音义》13 卷、北魏崔浩《汉书音义》2卷、《汉纪音义》2卷、韦机《后汉书音义》27卷,还有曹 魏时邓展、文颖、张揖、苏林、张晏、如淳的《汉书》注义注音等。 集解体史注 集解是总汇各家 另一种是集比经传为之作解,如杜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30卷。杜预按年将《左传 》之文相应地附于经文之后,然后加以 [3]裴松之.三国志注表[Z]. [4]宋书.裴松之传[M]. [5]南史.文学传[M]. [6]钱大昕.十驾斋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