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孔子之“人性论”

论孔子之“人性论”

ID:20489781

大小:52.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12

论孔子之“人性论”_第1页
论孔子之“人性论”_第2页
论孔子之“人性论”_第3页
论孔子之“人性论”_第4页
论孔子之“人性论”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孔子之“人性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论孔子之“人性论”摘要:本文结合孔子所处时代背景,通过分析孔子“仁”学体系中直接阐释人性论的思想因素,以及探索孔子天人观念中的人性映射,最后得出孔子人性论的特点及孔子人性论对儒家人性论思想发展的作用。  关键词:孔子思想人性论    “天下之言性也。”(《孟子·离娄下》),“人性论”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学术环境下,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力。与此同时,中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几位思想家分别建立了自己的人性学说,而孔子是第一个系统地提出人性思想的人。因此,对孔子“人性思想”的研究,是探讨“人性论”的起点,同时也是梳理中国传统文化脉络的一个重要手段

2、。  1.孔子之“性相近,习相远”  “向来所谓经学今文家以六艺为孔子所作,古文家以六艺为孔子所述。其说虽不同,要皆以为孔子与六艺有密切关系。”[1]六艺是否为孔子所作,学术界争论颇多,但不管孔子是否真的著六艺,他以六艺教人的说法毋庸置疑。并且,通过对先秦学者著作的讲述,孔子迸发出了新的思想火花,创立了属于自己的学派体系,这就是影响中国几千年的儒家思想。并且,孔子也是第一个系统地提出人性论的人,为以后儒家诸子的研究领域打开了一扇崭新的门。  在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下,孔子与其他思想家有着充分自由的思考空间。因此,孔子表达了自己对人性的诠

3、释-“性相近,习相远”。他认为,人在天性上是平等的,只有通过后天的勤奋,也就是“习”才能达到他所说的“仁”的境界。基于对社会的敏锐认识和深刻批判,孔子承认并肯定了新兴阶层在经济上的成长与政治上的壮大,以“性相近,习相远”的命题抗衡了“氏所以别贵贱”的旧氏族宗法制意义上的人性观,强调和突出了人人都有成善向仁的可能[2]。  从这个角度来分析,孔子仁学体系中充满了“人性善”的元素。社会的混乱,只是因为人这一独立主体以外的因素影响所致,而并非完全归因于人性自发的内部因素。值得注意的是,孔子的人性论并非孤立,在以“仁”为核心的思想学派中不难发

4、现,“善”的因素贯穿其中。  2.孔子天地观中的人性透析  孔子的天人观念继承了周的文化,既重人事、畏天命。在他心中,天分为三层含义:(1)有意识的天向自然发展的中间阶段;(2)天有天命,并含有自然因素;(3)天给人以德性,天给人以使命,剩下的由人来完成。既然人的内在因素,如德性等是由天来决定的,而天在当时被认为有至高无上的权利,所以人的天性具有不受其他因素影响的特殊性质。  孔子虽然身处天为上神的话语环境,但他对以前的天人观念有了新的理解,这种理解是一种进化,一种替代,它体现着历史的必然。“周鉴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八价》

5、)孔子一方面去除了天的鬼神化外衣,但保留了其内在的“仁德”性,以及主宰地位;另一方面把当时主观意义上的天自然化,并且上升为一种天道思想。  天的本质为“德”,而人的天性是由“天”决定的,从而孔子“人性”既德性的思想就豁然开朗了。“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押大人,侮圣人之言”(《季氏》),“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止之风,必僵。”(《颜渊》)在孔子看来,天下之人均具有“德”,只是其德性不同而已。君子有君子之德,小人有小人之德,但不管是君子之德还是小人之德,孔子所论人性中具有“德”的因素是可以肯定的。

6、  3.孔子“人性论”中的不确定性  虽然孔子在他的著作中体现了人性论的思想,但他的人性论并没有一个确定的标定。如果说“仁”的理念体现了孔子人性论善的一面,那么,关于孔子所述“礼”的规范则体现人性恶的一面。  经历了那个战乱纷飞、天下无道的年代,孔子主张恢复已日趋消亡的“周礼”。孔子认为,如果世人脱离了“礼”的规范与约束,就必然会出现劳倦、儒弱、盲动、尖刻等多种弊病,这在一定层面上体现了人性的某种因素,我们姑且称之为“不善”。正是基于这个观点,孔子对人性的假设中应该包涵“不善”或者说“恶”的一面。  很显然,单纯的称孔子为性善论或者性

7、恶论是不恰当的。因为孔子并没有明确的提出“性本善”或者“性本恶”的命题,人们也只是从他的思想著作中侧面分析出性恶或者性善说。这样一来孔子的人性学说就有了不确定性以及很大的回旋余地,后来学者也可以根据孔子学说体系中“仁”与“礼”这两个不同的侧重点,来完成他们对孔子人性论中“善”与“恶”这两种截然不同思想观点的构建。  4.孔子“人性论”对儒家学派“人性论”发展的影响  虽然,孔子的人性论并不是一个明确的人性论,但在孔子以后的儒家学者中,人性论这一命题渐渐的得到了完善。其中,自成体系的一派就是孟子的性善论。在儒家思想中,从孔子到孟子的发展

8、过程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这一过程可以看作是“顺着天命由上向下落,由外向内的收敛。”[3]此外,孟子认为物虽有性,但人性的善绝不同于物性之善。“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离娄》《孟子》)孟子的善性论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