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0489510
大小:63.0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10-11
《论教育目的的生命取向》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论教育目的的生命取向:教育目的作为教育理论与实践中不可回避的问题之一,经历了“预设论”与“生成论”、“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之争。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中生命话语的进入,为教育目的的厘定提供了新的视角与资源。教育必须指向生命,诉诸生命。教育的目的就在于提升人之生命,达成生命之特性。 关键词:教育目的;生命;生命取向 一、已有教育目的观的争论与思考 教育目的作为教育理论与实践活动的基本导向,一直存在价值取向上的争论。争论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教育目的的“预设论”与“生成论”之争。二是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之争。 从教育目的的基本概念来看
2、,我国最具代表性的表述是,“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教育目的是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生产、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状况确定的,它反映了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检查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于教育目的的表述是:“每一项教育行动都是指向某个目的的一个过程的一个部分,这些目的是受普遍的和最终的目的所制约的”、“某种形势的客观现实必然制约着每一个国家根据其特殊背景所制定的当前的教育目的,但这种教育目的,同社会的一般目的一样,也是那些参加教育
3、活动的个人意志与主观选择的结果”。显然,两种表述存在价值取向上的差异。前者认为,教育目的由国家机关规定,是整个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表达了人们对从事教育活动所要达到结果的预期和愿望。后者认为教育目的是普遍目的与个人意志的共同体现,强调从事教育工作或者与教育发生直接联系的人在教育目的厘定中的重要作用。简言之,前者描述只是法定文献上的价值判断,这种判断能否在实践中予以贯彻与实现却不得而知,此时的教育目的是先于教育实践预设的。后者则认为教育目的是在教育实践活动中生成的,教育目的的确立过程应体现出构建、生成与多元的特质。 关于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之争
4、,我们首先应该明确一个基本事实,即任何形式的教育目的。其内容都包括两个基本方面,即对人的身心发展做出规定,对人发展的社会方向做出规定。教育目的的两个基本内容,在不同时期衍生出了不同的价值取向。社会本位论者认为。教育目的“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来确定,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教育的目的在于把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标准的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保障社会生活的稳定与延续;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个人的存在与发展依赖并从属于社会。”反之,个人本位论者认为,教育目的“应该从受教育者的本性出发,而不是社会出发;教育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完人,充分发展受教育者的个性,增进受教
5、育者的个人价值;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只有在有助于个人的发展时才有价值。”显然,两者争论的核心就是教育目的厘定的主体之争,社会本位论强调社会的主体地位,而个人本位论则认为人是厘定教育目的的核心因素。 二、生命取向:教育目的的新选择 无论教育目的的争论如何发展,“人”与“社会”、“价值先导”与“事实判断”都是教育目的厘定需要考虑的因素。然而,在工具理性时代,价值取向中生命话语的进入。生命本真的召唤与回归,能够为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从而展现着新的教育前景。因此,从生命的特性出发,探寻教育目的之于生命的关照,寻找生命之于教育目的的规定是有意义的。
6、 (一)生命的特性 何谓生命?柏格森的生命是宇宙学意义上的生命,宇宙、世界就是一股“生命之流”,绵延向前、无始无终。生命是一种永恒的力量、一种神奇的活力。狄尔泰没有对生命进行刻意的界定,他把生命当做生活过程,认为生命就是历史的生活,人在生活中彰显生命意义,体味生命滋味。抛开生命概念的纠缠,有一个事实是“人是唯一必须接受教育的造物,人只有受过教育,才能成为人。”“教育是因为人的生命而存在的,生命的生长需要才是教育的基本内容。”因此,厘清生命之特性、认识生命之本体成为探索教育的原初起点。 1 未特定性。马克思认为,人来自于动物,又与动物有着本质的区别。人与动物的
7、区别就在于动物是完全特定化的,完全:教育目的作为教育理论与实践中不可回避的问题之一,经历了“预设论”与“生成论”、“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之争。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中生命话语的进入,为教育目的的厘定提供了新的视角与资源。教育必须指向生命,诉诸生命。教育的目的就在于提升人之生命,达成生命之特性。 关键词:教育目的;生命;生命取向 一、已有教育目的观的争论与思考 教育目的作为教育理论与实践活动的基本导向,一直存在价值取向上的争论。争论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教育目的的“预设论”与“生成论”之争。二是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之争。 从教育目的
8、的基本概念来看,我国最具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