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的贵州教育

抗战时期的贵州教育

ID:20465477

大小:55.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0-12

抗战时期的贵州教育_第1页
抗战时期的贵州教育_第2页
抗战时期的贵州教育_第3页
抗战时期的贵州教育_第4页
抗战时期的贵州教育_第5页
资源描述:

《抗战时期的贵州教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抗战时期的贵州教育摘要:抗战时期,贵州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得到迅速发展,并呈现出一系列新特征:教育结构较为合理,学校数量和规模发展较快,教学质量大大提高,对推动贵州教育近代化进程具有深远影响。究其原因,一是大批高校和人才的迁入;二是广大民众的迫切要求;三是国民政府的重视。  关键词:抗战时期贵州教育发展    抗战爆发后,贵州的战略地位逐渐提升。随着大批高校的迁入,其教育获得空前发展,对推动贵州教育近代化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抗战时期贵州教育的发展概况  抗战前,贵州由于军阀混战,教育未受重视。抗战爆发后,

2、随着大批高校的迁入,各级各类教育得到较大发展。  1.高等教育。抗战前,贵州处于无高等院校的不正常状态。抗战爆发后,沦陷区的高校陆续迁往内地。其中,先后有7所高校来到贵州:一是私立大夏大学,1937年迁来贵阳,后迁至赤水,开设文学、理学和法商3个学院;二是国立交通大学,1937年迁来福泉,开设土木工程、探冶工程和铁道管理3个系;三是国立浙江大学,1939年迁来遵义,设分校于湄潭,开设文理学院、师范学院、农学院和工学院;四是国立湘雅医学院,1939年迁来贵阳;五是私立之江大学,1943年迁来花溪;六是国立广西大学,1

3、944年迁来榕江;七是国立桂林师范学院,1944年迁来福泉。  除内迁院校外,贵州于1938年、1941年和1942年先后设立贵阳医学院、贵阳师范学院和贵州大学3所高校,开设医科、教育、英语等科系。总之,抗战时期贵州的高校不但数量多,而且人才集中,全国知名的许多大师都曾来任教或讲学。在这些院校中,民主空气之浓,学生思想之活跃,教育质量之高,在贵州教育史上是空前的。  2.中学教育。抗战前,贵州先后成立了一些中学,但发展缓慢。全省31所中学,在校生10539人,仅占总人口的千分之一,[1]352且大都集中在贵阳和较大

4、城镇,多数县无中学。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为安排流亡学生开办了一批国立中学。加上敌占区迁入的及各地自办的公立或私立中学,至1945年,贵州已有中学121所,为1937年的4倍,人数增至29522人,为1937年的2.8倍。[1]353这些学校不仅数量及质量有很大发展和提高,而且各具特色。  3.职业、师范教育。抗战前,贵州职业教育几乎是一片空白。抗战期间,国民政府先后制订了《贵州省职业教育调整办法》、《贵州省职业教育分期辅导实施办法》等法规,规定将全省划为6个职业分区(与专区相适应),每区至少设高、初级职校各1所,并

5、成立“贵州省农工职业教育委员会”等组织,负责推进职教事业。到抗战结束时,全省共有工业、农林、医药类职校13所。[1]356  抗战开始后,全省师范教育在原有基础上迅速发展,特别是国民政府推行义务教育和国民教育后,为解决小学教师奇缺之难,省政府除增办正规和简易的师范学校外,还在普通中学内增设一批简师班,并在安顺、贵定等地开办4个师范训练所。至1944年,全省已有师范学校23所,学生4784人。[1]354  4.初等教育和其他教育。抗战前,全省每万人中仅有小学生317人。1940年推行新县制后,贵州拟定了国民教育实施

6、计划,将全省78个县分成3期,逐年完成。第1期每3保设国民学校1所,第2期每2保设国民学校1所,第3期每保设国民学校1所。到1945年,全省共有中心国民小学及国民学校10288所,平均已达每保2校之标准,入学儿童比1937年增加了1倍以上。[1]350同时,还大力兴办社会教育等多种形式的教育,对全省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  二、抗战时期贵州教育的基本特征  抗战时期,贵州各级各类教育在过去的基础上获得了空前发展,并表现出一系列新特征。  1.教育结构较为合理。抗战期间,就全省来看,不仅中小学教育,职业、师范

7、及其他形式的教育发展迅速,而且高等教育的发展有了重大突破。抗战前,贵州的高等教育处于空白期,但至1945年,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已达4233人。[2]304尤其要指出的是,为唤醒少数民族同胞起来共同抗日,省政府专门制定相应政策,使民族教育得到较快发展。这样,全省教育就呈现出高、中、初等教育和其他形式的教育相辅相成、齐头并进的X状发展态势,有力地推动了贵州教育的近代化进程。  2.学校数量和规模发展较快。1937年,全省各级各类学校仅2254所,到1945年发展到10777所,8年内增加近3.8倍。以黔东南州为例,据不

8、完全统计,1940年各级各类学校仅有135所,到1945年即猛增至728所。[3]147再以少数民族聚居较多的县为例,各级教育的发展也相当迅速。就中学而言,到1941年左右各县基本上有1所中学,少数县有2—3所。[4]275此外,1937年以后,全省有25个县共办起了3400个补习班。1942年各县续办和增设中心学校民教部990所,国民学校民教部3304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