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古诗情感的把握

略谈古诗情感的把握

ID:20459650

大小:56.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0-13

略谈古诗情感的把握_第1页
略谈古诗情感的把握_第2页
略谈古诗情感的把握_第3页
略谈古诗情感的把握_第4页
略谈古诗情感的把握_第5页
资源描述:

《略谈古诗情感的把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略谈古诗情感的把握摘要:中国古诗是民族的文化精华,当代学生要学习、汲取古代智慧,加强自身修养,而读懂古诗的标志是较准确地把握古诗的情感。结合古诗《春望》的教学实践,探讨较准确地理解古诗所蕴含的情感的方法,如从了解诗人及其创作背景入手,初步掌握思想情感,由意象切入意境,把握情境;了解一些古诗抒情方法来理解诗人情感,等等。  关键词:古诗情感把握方法《春望》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古诗是民族的文化精华,历史的瑰宝,是祖先们把沉重的生活凝聚成的灵动的诗:遥看前川瀑布,西岭千秋不化之雪,目送万里秋雁,听得夏夜

2、一片蛙鸣,闻得十里荷香,江南的草长莺飞,塞北的金戈铁马,山川美景尽收眼底。陈子昂“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幽思,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豪迈,李白的潇洒与傲慢,杜甫的心系天下寒士的博大情怀,种种高洁的人格,种种优雅的情愫,种种洗练的表达,汇成了一泓清幽的泉水,在心中汩汩流淌。诗歌是情感的产物,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都会产生不同的心情,创造出不同的诗篇。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当代学生要学习、汲取古代智慧,加强自身修养,它直接或间接培养一个人的思想底蕴,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占有一定的比例,而读懂古诗的标

3、志是较准确地把握古诗的情感。学生把握古诗情感的能力又如何呢?仅以定海区2010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期末试卷第19题为例,试卷选择白居易的《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一诗,要求学生仔细揣摩诗中所蕴含的的思想感情,并将它简述出来,结果得分率只有40%左右,这不能不令人担忧。本文以《春望》教学为例,谈谈把握古诗情感的方法。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一、了解诗人及其创作背景,

4、初步掌握思想情感    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作,诗歌合为事而作。”每一首诗,都有它产生的社会根源和性格根源,因此,必须对所处的社会环境及其个人遭遇加以了解,从中获悉的性情特点及写作特色,这样对于诗歌的理解就会全面而具体,而且对情感的把握拿捏得更准,为诗歌的吟诵和理解奠定良好的基础。  《春望》写作背景: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十一月,诗人赴奉先探家,未几,安禄山发动叛乱。次年五月,贼破潼关,诗人被迫北上避难,安家于鄜州。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诗人闻讯后前往投奔,不料中途为贼兵所俘,被押至长安;因他官卑职

5、小,未被囚禁。第二年四月,他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  杜甫是一个爱国诗人,由此可以初步探知杜甫写作此诗的心情应该是凄苦的。    二、由意象切入意境,把握情境    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意境”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连缀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意象是鉴赏古诗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我们要体会诗歌中的优美意境,把握情境,可以通过意象的分析进入其中。  具体方

6、法是,先找出诗句中的形象,通过找关键词体会这些形象的特点,再引导学生通过丰富的想象再现形象,根据字词想象单个形象,根据句节想象群体形象,根据全篇想象整体形象。用散文式的语言再现诗中所描绘的画面或形象,进入意境,把握情境。  如:诗歌的首联写了哪几个形象?这些形象各有什么特点(抓关键字),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  明确:写了国都、山河、城、草木四种形象。关键字是“破”、“深”字。  诗歌讲究“炼字”,古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之说,又有“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美谈,都说明遣词炼句的讲究和艰难。而这些字所蕴

7、含的意却是十分丰富的。由“破”字我们可以联想到“破裂、四分五裂、战乱、兵荒马乱”等词,使人触目惊心;由“深”字我们可以联想到杂草丛生,一片荒芜,令人满目凄凉。  国破,山河依旧;城春,草木深。这是一幅沦陷中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使人满目凄然。  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分析颔联、颈联和尾联。  颔联中的形象为花、鸟,关键字为“溅”、“惊”,如何理解这两字?我们可以将它们与“落”、“伤”等字比较,水滴落下来只有很有力时才会“溅”起来,而“惊”心也比“伤”心程度更深

8、,可见悲的程度之深,这一情感通过本无情感的花鸟来表现则又加深了悲的情感。  而这一情感缘于感时伤别。  诗的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多信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