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0453402
大小:26.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0-10
《一介书生对历史学几点微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一介书生对史学的几点微思考位卑未敢忘忧国。这是我这些年读书的感触,虽天资愚钝,但付之以滴水石穿之功,亦于浩瀚之史事中求得些许学理,以作指路明灯。发乎于心,践之于行,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先贤往圣,同辈学人,定有他方高见。叹自身能力有限,毕竟是书生,今罗列至此,且当敝帚自珍罢了。一.关于唯物史观1.马克思其实是一个极端的实证主义者,他非要从历史中找出必然规律来,其实历史哪有必然规律可循?所以以唯物史观写出的大陆史书,都把历史写得太简单了,一切都看似必然,类似于小说。然而,唐德刚先生说过,历史往往是比小说有趣的。
2、2.哲学本身就是个形而上的东西,实践才能出真知。我们学历史的,一定要坚持论丛史出,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有十分证据说十分话。史料才是根本,任何所谓的历史观都是靠不住的。而大量历史事实告诉我们,历史带有偶然性,而且往往起决定性作用。3.我们以已有的理论来解释历史事件,则理论不得进步,真理亦不得以发扬。实在是本末倒置,乱弹琴。4.对于唯物史观,我并不反对它。我会将其同各种史观同等看待。但若让我在治学之前,先存唯物史观,那我是万万不会接受的。二.治史态度1.献身史学,要耐得住寂寞,咽得下苦。2.我觉得做学问的人应该
3、信佛,因为佛家讲究静,而为学之人,不静无以立。3.我认为,治史成败之根本,但凡一个“静”字。不静无以立。治中国史,上下五千年,史事如过往云烟,史料则浩如烟海。吾人治史求真,当溯本追源,穷其史料之所能及。故此等功夫,非静难以成其效,非静难以运其谋,非静难以造其势,非静难以把其度。4.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我们要坚持论从史出,以一种对历史负责的态度,还历史以本来面目,这就是真理。而不是本着唯物史观,言必称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往那座架构里填材料。5.基本的史实还是需要了解的。追求理论层次的深度好比追求建筑物的
4、高度,而史实则好比是地基,地基要深且牢,故史实掌握就应该深且精,这样才能更好地追求理论层次的深度。这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时间跨度大,非下一番苦功夫不可,故要戒骄戒躁,踏实前行。6.研究历史,要从微观入手,以更好地为人民大众服务,而不是一味从宏观入手,制定大策略。因为现在的中国根本不缺乏大策略,我们所缺乏的正是这些小问题,即民生问题的解决办法。7.野史固然也是我们研究历史真相的重要佐证,但必须通过严密考证方可采用。不过话虽这么说,真正做起来却是很难的,纵是史学二陈,亦难求其正三.评价史事1.严耕望先生少以数理见
5、长,后转向治史,足见史之高度,史之魅力。2.对于陈寅恪先生,我所敬重的,是他的独立精神,自由风骨和渊博的知识,并以前者为甚。对于陈先生的研究方向,我是不怎么感兴趣的,另外也实在是因为自己才疏学浅,难以懂得其学问之精深所在。因此,我要向陈先生学习的,是他的独立精神,自由风骨以及做学问的方法和求真务实的态度。3.中国人的乡土宗族,亲族血缘观念太过浓厚,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中国亟待建立现代民族国家,让民族与国家的观念深深植根于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4.普通大众,清末民初的大众,是否意识到辛亥革命是新社会之于旧
6、社会的胜利?或许,他们所认识到的,只是汉人政权的光复,亦或是改朝换代。5.学习中国近代史,我无法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中国近现代,是西学东渐的时代,且因内忧外患,时局动乱,文化趋于破坏而疏于建设,让我们难以感受到中国文化所独有的魅力。不若中国古代史,厚重大气,文化气息十分浓厚,无不彰显着中国特色。使吾国人爱吾国,必先使其爱我中国文化,欲使吾国人爱我中国文化,必先使其了解我中国之历史,以此而论之,当使吾国人知晓吾国古代史之全貌,而非中国近现代史。故吾意则为当设一中国古代史之必须课于中国全体本科生。6.《国史大纲
7、》内容虽详实,内涵虽深厚。然于今时今世,实难堪此普及国史之重任。当下人之学力,难解宾四先生之深意矣。7.吾所惑之,中国近代知识分子,脱胎于传统士大夫,沐浴于欧风美雨,经历独特,乃中国知识分子“数千年未有之变”,然其终未转型为真正的现代公共知识分子,其因为何?8.二十世纪中国的两次思想启蒙运动,都缺乏一种终极的精神寄托。运动参与者的呐喊,显得那般苍白,那般虚浮,故而最终走向了失败。他们可能只做了设想,美好社会这座高大的建筑,绘制规划图的工作,也得留待后人来做。9.了解有清一代之学术,对研究近代中国学术,自是有
8、所裨益。似可读梁任公先生之《近三百年学术史》,钱宾四先生亦著有同名书。梁书余略有所读,感学力有限,难以为继,钱书虽未过目,想必亦是晦涩。姑且先读任公先生之《清代学术概论》,以作全局观,待其后再读《近三百年学术史》。10.有清一代之学术,承宋明道学,却除虚浮清谈之风,讲求经世致用,务实求真,终成光耀千古之乾嘉考据之学。此乃中国学术史上不可不浓墨重彩之一笔。然乾嘉考据之学虽硕果累累,在文献古籍之整理与考订之上颇有贡献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