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课件】 肝豆状核变性

【医学课件】 肝豆状核变性

ID:20447686

大小:171.50 KB

页数:36页

时间:2018-10-12

【医学课件】 肝豆状核变性_第1页
【医学课件】 肝豆状核变性_第2页
【医学课件】 肝豆状核变性_第3页
【医学课件】 肝豆状核变性_第4页
【医学课件】 肝豆状核变性_第5页
资源描述:

《【医学课件】 肝豆状核变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更多医学精品 尽在医学吧http://www.docin.com/rayshiu2014.11.2医学吧http://www.docin.com/rayshiu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degeneration,HLDWilson病WD2014.11.2医学吧http://www.docin.com/rayshiu定义是一种遗传性铜代谢障碍所致的肝硬化和以基底节为主的脑部变性疾病。1912年由Wilson首先报道和描述。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锥体外系症状、肝硬化、精神症状、肾功

2、能损害及角膜色素环(Kayser-Fleischerring,K-F环)。2014.11.2医学吧http://www.docin.com/rayshiu病因及发病机制正常人从肠道吸收入血的铜大部分先与白蛋白疏松结合,然后进入肝细胞。在肝细胞中,铜与α-2球蛋白牢固结合成铜蓝蛋白(Ceruloplasmin,CP),CP具有氧化酶的活性,因呈深蓝色而得名。循环中的铜90%~95%结合在CP上,约70%CP存在于血液中,其余部分存在血管外。2014.11.2医学吧http://www.docin.

3、com/rayshiu铜作为辅基参与多种重要生物酶的合成。剩余的铜通过胆汁、尿液和汗液排出体外。2014.11.2医学吧http://www.docin.com/rayshiuWD基因有多种突变型,常涉及P类ATP结合区。由于90%以上患者血清CP量明显减少,而生化研究表明,肝内前铜蓝蛋白含量和结构均正常,表明肝内合成的前铜蓝蛋白与铜结合存在障碍,因而认为CP合成障碍是本病最基本的遗传缺陷。2014.11.2医学吧http://www.docin.com/rayshiu其它因素入胆道排铜障碍、细

4、胞内异常蛋白存在、溶酶体缺陷也可能起一定作用。由于铜不能与铜结合蛋白结合,过量铜沉积在肝、脑、肾和角膜等组织而致病。2014.11.2医学吧http://www.docin.com/rayshiu病理WD呈特殊分布的组织病理学改变,主要累及肝、脑、肾、角膜等处。肝脏外表及切面均可见大小不等的结节或假小叶,病变明显者像坏死后性肝硬化,肝细胞常有脂肪变性,并含有铜颗粒。2014.11.2医学吧http://www.docin.com/rayshiu电镜下可见肝细胞内线粒体变致密,线粒体嵴消失,粗面内

5、质网断裂。脑部以壳核最明显,其次为苍白球及尾状核,大脑皮质亦可受侵。角膜边缘后弹力层及内皮细胞浆内,有棕黄色的细小颗粒沉积。2014.11.2医学吧http://www.docin.com/rayshiu临床表现青少年期起病,少数可持至成年期,发病年龄4~50岁.以肝脏症状起病者平均年龄约11岁,以神经症状起病者平均年龄约19岁,若未经治疗最终都会出现肝脏和神经损害症状。起病多较缓慢,少数可由于外伤、感染或其他原因而呈急性发病。2014.11.2医学吧http://www.docin.com/r

6、ayshiu1、神经症状突出表现是锥体外系症状,舞蹈样或手足徐动样动作,肌张力障碍,静止性、意向性和姿势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构音障碍,吞咽困难,屈曲姿势及慌张步态。20岁以前起病常以肌张力障碍、帕金森综合症为主;年龄更大者常表现震颤、舞蹈样或投掷样动作。2014.11.2医学吧http://www.docin.com/rayshiu此外可有广泛的神经损伤:皮质功能损伤,智力减退、思维迟钝、情感行为性格异常,情绪失控,晚期可有器质性精神病症状。小脑损伤,共济失调和语言障碍。锥体系损伤,腱反射

7、亢进、病理征和假性球麻痹。下丘脑损伤,肥胖、持续高热及高血压。少数患者可有癫痫。2014.11.2医学吧http://www.docin.com/rayshiu2、肝脏症状约80%患者发生。大多表现非特异性慢性肝病症状群,如倦怠、无力、食欲不振、肝区疼痛、肝肿大或缩小、脾肿大及脾功亢进、黄疸、腹水、蜘蛛痣、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及肝昏迷。10%~30%WD患者发生慢活肝。少数患者表现无症状性肝、脾肿大,或转氨酶持续升高而无任何肝症状。肝脏损伤还可使体内激素代谢异常,导致内分泌紊乱。极少数患者以急性

8、肝衰竭和急性溶血性贫血起病,多于短期内死亡。2014.11.2医学吧http://www.docin.com/rayshiu3、眼部症状K-F环是本病最重要的体征,95%~98%患者有K-F环。由于铜沉积在角膜后弹力层所致,绝大多数见于双眼,个别见于单眼。有神经症状时亦可见此环,位于角膜与巩膜交界处,在角膜内表面上,呈绿褐色或金褐色,宽约1.3mm,光线斜照时最清楚,早期需用裂隙灯。2014.11.2医学吧http://www.docin.com/rayshiu4、其它患者可有皮肤色素沉着,尤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