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1习题详解.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1习题详解一.判断题1.状态函数都具有加和性。(×)(只有容量性质的状态函数有加和性,强度性质的状态函数无加合性。如绝对温度T无加合性)2.系统的状态发生改变时,至少有一个状态函数发生了改变。(√)(系统处在一定状态时,状态函数具有单一确定值。只要有一个状态函数发生了变化,系统的状态必定发生变化。)3.由于CaCO3固体的分解反应是吸热的,故CaCO3的标准摩尔生成焓是负值。(×)(CaCO3固体分解的产物不是最稳定单质,故不能根据分解热判断标准摩尔生成焓。)4.利用盖斯定律计算反应热效应时,其热效应与过程无关,这表明任何情况下,化学反应的热效应只与反
2、应的起,始状态有关,而与反应途径无关。(×)(对于封闭系统且无非体积功、定容或定压条件下,才有QV=ΔU,QP=ΔH,并非在任何条件下皆成立)5.因为物质的绝对熵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温度升高可使各种化学反应的ΔS大大增加。(×)(ΔS随温度变化的改变不大,特别是液、固反应)6.ΔH,ΔS受温度影响很小,所以ΔG受温度的影响不大。(×)(由吉布斯-亥姆霍兹公式可知,ΔG是温度的函数)7.凡ΔG大于零的过程都不能自发进行。(×)(ΔG大于零,只说明在标态下,反应非自发。)8.273K,101.325KPa下,水凝结为冰,其过程的ΔS<0,ΔG=0。(√)
3、(水结冰是相变,相变过程是可逆的平衡态,称做相平衡,因而吉布斯函数变等于零。液态转变成固态,混乱度减小,因而熵变小于零。)9.反应Fe3O4(s)+4H2(g)→3Fe(s)+4H2O(g)的平衡常数表达式为。(√)(按照平衡常数表达式书写规则,纯固态、纯液态物质参加的反应,由于反应在纯固态、纯液态物质的表面进行,物质的密度不变,浓度可视为常数不表示。)10.反应2NO+O2→2NO2的速率方程式是:,该反应一定是基元反应。(×)(是否为基元反应,要依据反应机理来判断。对于某些复杂反应,其速率方程式在表面上与质量作用定律写出的速率表达式在形式上是一致的
4、,但这只是一种巧合,不能说明该反应是基元反应.)二.选择题1.某气体系统经途径1和2膨胀到相同的终态,两个变化过程所作的体积功相等且无非体积功,则两过程(B)A.因变化过程的温度未知,依吉布斯公式无法判断ΔG是否相等B.ΔH相等C.系统与环境间的热交换不相等D.以上选项均正确(任何系统无论经历多么复杂的途径只要始态和终态相同,状态函数的改变量就相同,因此A答案不正确,B答案正确。由热力学第一定律可知,本气体系统经历了不同途径后,热力学能的改变量相同,两个变化过程所作的体积功相等且无非体积功,则两过程的热交换相等,因此C,D答案不正确。)2.已知CuCl
5、2(s)+Cu(s)→2CuCl(s)ΔrHmΘ(1)=170KJ•mol-1Cu(s)+Cl2(g)→CuCl2(s)ΔrHmΘ(2)=-206KJ•mol-18则ΔfHmΘ(CuCl,s)应为(D)KJ.mol-1A.36B.-36C.18D.-18(由(1+2)/2=D)3.下列方程式中,能正确表示AgBr(s)的ΔfHmΘ的是(B)A.Ag(s)+1/2Br2(g)→AgBr(s)B.Ag(s)+1/2Br2(l)→AgBr(s)C.2Ag(s)+Br2(l)→2AgBr(s)D.Ag+(aq)+Br-(aq)→AgBr(s)(依据标准摩尔生成
6、焓的定义)4.298K下,对参考态元素的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C)A.ΔfHmΘ≠0,ΔfGmΘ=0,SmΘ=0B.ΔfHmΘ≠0,ΔfGmΘ≠0,SmΘ≠0C.ΔfHmΘ=0,ΔfGmΘ=0,SmΘ≠0D.ΔfHmΘ=0,ΔfGmΘ=0,SmΘ=0(依据标准摩尔生成焓、标准摩尔生成吉布斯函数、标准摩尔熵的定义)5.某反应在高温时能自发进行,低温时不能自发进行,则其(B)A.ΔH>0,ΔS<0;B.ΔH>0,ΔS>0C.ΔH<0,ΔS<0;D.ΔH<0,ΔS>0(依据吉—亥公式,对于吸热、熵增反应,低温非自发,高温自发)6.1mol气态化合物AB和1m
7、ol气态化合物CD按下式反应:AB(g)+CD(g)→AD(g)+BC(g),平衡时,每一种反应物AB和CD都有3/4mol转化为AD和BC,但是体积没有变化,则反应平衡常数为(B)A.16B.9C.1/9D.16/9(由平衡常数表达式计算:)7.400℃时,反应3H2(g)+N2(g)→2NH3(g)的K673Θ=1.66×10-4。同温同压下,3/2H2(g)+1/2N2(g)→NH3(g)的ΔrGmΘ为(D)KJ.mol-1。A.-10.57B.10.57C.-24.35D.24.35(两条途径计算①由K673Θ→ΔrGmΘ(1)→ΔrGmΘ(1
8、)/2→ΔrGmΘ(2)②由(K673Θ)1/2→K673Θ(2)→ΔrGmΘ(2))8.已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