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0417971
大小:29.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13
《缓和曲线任意点坐标公式》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缓和曲线任意点坐标的公式发展起来。曲线桥梁的理论分析计算方面,中国不少院校、科研单位进行了一些理论研究与探索。但目前很少看到有关曲线桥梁的几何设计计算资料,这给桥梁设计者及施工技术人员在设计、施工中带来许多困难。 曲线桥梁常用的曲线形状,有圆曲线和缓和曲线。对于圆曲线,桥梁中线以及桥梁内外边缘线均为一同心圆曲线,几何设计计算较为简单,而对于缓和曲线段,桥梁中线为缓和曲线,但对边缘线、栏杆轴线及主梁边腹板曲线等是随中线曲率变化的1条渐变曲率曲线,而不再是缓和曲线。在过去的设计中,对缓和段上述特征曲线的计算,
2、是近似按缓和曲线来计算,这对于曲率大、曲线段较长的情况,误差会很大,特别是对有加宽、超高的缓和段,误差更不可忽视。以往设计主梁钢筋骨架时,按缓和曲线计算,则骨架出现过长或过短的情况。本文以缓和曲线长度作为参数,提出了弯桥缓和段特征曲线的几何计算式及超高计算式。1 缓和段特征曲线几何设计计算1.1 缓和曲线的坐标、切线角 对缓和曲线(桥中线)上任一点M(x,y),如图1所示,相应的坐标、切线角β为 (1)式中:l为任意点M至原点0(即ZH点)的曲线长;R为缓和曲线终点的曲率半径;ls为缓和曲线全长。图
3、1 缓和曲线1.2 平行于内(外)边缘线曲线的参数方程 对于一般加宽,可在缓和曲线范围内完成。设自ZH点开始,桥梁内、外侧沿缓和曲线长按线性加宽。平行于内侧边缘线的曲线A1B1上任一点M1(x1,y1)在缓和曲线上点M(x,y)处的曲率半径上,且设M1N1=d1,如图2所示。由几何关系可得 (2)式中:b1(l)为M、N1之间的距离,即点M处桥内侧宽度,可按下式计算式中:b1(0)、b1(ls)分别为缓和段起点和终点桥中线至内侧边缘宽度;其它符号意义同前。图2 平行于内、外边缘线曲线参数方程计算图式
4、 将式(2)中sinβ、cosβ分别以级数表示,即 将上式及式(1)代入式(2)并略去高阶项后得曲线A1B1的参数方程 (3) 同理,可得平行于外侧边缘线曲线A2B2参数方程 (4)式中:d2为曲线A2B2与外边缘线间的距离;b2(l)为缓和曲线长l处外侧桥宽,计算式为 (5)式中:b2(0)、b2(ls)分别为缓和段起点和终点中线至外侧边缘宽度;其它符号意义同前。 从式(3)、(4)可以看到:当di=0(i=1,2),方程则为内、外边缘线参数方程;当bi(l)=ci(常数,i=1
5、,2),式(3)、(4)则为未加宽平行于边缘线(或桥中线)曲线的参数方程。当bi(l)=ci,且di=0,式(3)、(4)即为文献[1]、[2]导出的计算机处理的边缘线曲线拟合方法,仅是本计算方法的1个特例。1.3 平行内(外)边缘线曲线的弧长计算 以曲线A1B1上任意一段弧长为例,将式(3)中2个方程等式2边分别对l求导得则所求弧长S为 经积分变换,利用Gauss-legerdre求积公式可得 (6)式中:ti为legerdre n+1次多项式pn+1(t)的零点;Ai为求积系数; 同理,可推
6、导出曲线A2B2上任一段弧长的计算式,这里不再赘述。2 缓和段超高计算 如图3所示,A、C分别是缓和段起点和终点,A点处桥面路拱与直线段路拱一致,即为双坡横断面,坡度为i(0)。设自A点开始,路拱双坡外侧逐渐提高,到达B点时与内侧成通坡,其坡度为i(lt)。自B点起,逐渐提高桥面单坡坡度,一直到缓和曲线终点c时提高到i(ls)。图中lt为缓和段起点到通坡断面间的距离,即为曲线AB的长度。图3 缓和曲线段起高计算图式2.1 超高段拱坡坡度计算 缓和段上的超高值与缓和段起点的距离成正比变化,因此,缓和段的超
7、高计算式如下i(l)=i(0)内侧 (7)式中:i(t)=i(0);lt计算式为 (8)2.2 超高计算 对于超高缓和段的形成过程常用绕桥面内侧边缘旋转的形式,如图3所示。现以此形式推导加宽缓和段超高计算式。 超高计算图式如图4所示。图4中横轴为缓和曲线的法向,其正半轴一方的区域为外侧,负半轴一方区域为内侧。图4 超高计算图式令 b(0)=min[b1(0),b2(0)]于是,缓和曲线长l处的法向断面上任一点k处的超高Δh(l)计算式如下 内侧超高Δh(l)计算式为 (9)
8、外侧超高计算式为 (10)若fk=0,则式(9)、(10)中的超高即为缓和曲线(桥中线)的超高计算式3 算例与结论 某桥位于缓和曲线路段上,缓和曲线全长ls=100m,圆曲线半径R=200m,路基宽B=11m,半幅宽5.5m,桥梁起点位于缓和曲线长25.15m处,终点位于缓和曲线长70.15m处,路基加宽值为0.8m(内侧加宽)。求桥内外侧边缘线的长度。用本文计算方法及用文献[2]方法计算的结果列入表1中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