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ezrin和ecadherin的表达》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Ezrin和Ecadherin的表达:王安王晓王军杨波张伟【摘要】目的检测埃兹蛋白(Ezrin)和钙黏素E(Ecadherin)在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与膀胱尿路上皮癌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80例膀胱尿路上皮癌病理组织切片中Ezrin和Ecadherin的表达。结果在54例无转移的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28例Ezrin异常表达(51.85%),在26例有转移的癌组织中20例(76.92%)Ezrin异常表达;在54例无转移的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22例(40.74%)Ecadherin异常表达,而在26
2、例有转移的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18例(69.23%)Ecadherin异常表达。无转移的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二者异常表达均低于有转移者,差异有显著性(χ2=4.596、5.698,P<0.05)。Ezrin异常表达与Ecadherin异常表达呈显著的正相关性(r=0.898,P<0.05)。结论Ezrin和Ecadherin与膀胱尿路上皮癌的浸润和转移密切相关,可以作为预测膀胱尿路上皮癌转移的重要肿瘤标志物。【关键词】膀胱肿瘤;埃兹蛋白;钙黏素E;肿瘤转移;肿瘤标记,生物学埃兹蛋白(Ezrin)是ERM家族成员之一,通过连接细胞骨架和细胞膜,对细
3、胞黏附、形态、分化、运动等起重要调节作用。近来研究表明,Ezrin可促进肿瘤转移[1,2]。Ezrin蛋白的C末端与细胞骨架的肌动蛋白相连,N末端则可通过与细胞表面黏附分子cadherin、CD44等连接,调节细胞细胞及细胞细胞外基质之间的黏附,从而影响肿瘤细胞侵袭性等生物学行为[3,4]。钙黏素E(Ecadherin)是一种钙依赖性的具有细胞与细胞黏附特征的黏附分子,在上皮细胞的细胞间连接中起重要作用。目前国内外大多数研究都侧重于Ecadherin在各系统恶性肿瘤侵袭及转移中的作用,而对Ezrin的异常表达在膀胱恶性肿瘤转移中的作用鲜有报道。本研究采用免
4、疫组化法检测人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Ezrin和Ecadherin异常表达情况,旨在探讨它们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侵袭转移中的作用。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1.1标本选取1995年1月~2006年12月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泌尿外科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为膀胱尿路上皮癌(BUC)的肿瘤标本80例。80例膀胱癌病人中男64例,女16例;年龄37~76岁,平均59.5岁。行TURBt术28例,膀胱部分切除术42例,膀胱全切术10例。肿瘤临床分期按TNM标准:Tis~T1者34例,T2~T4者46例。肿瘤病理分级按S661)购自NeoMarkers公司,鼠抗人
5、Ecadherin(ZM0092)、SP免疫组化超敏试剂盒和显色试剂盒(DABkit)购自福建迈新生物技术公司。 1.2方法 1.2.1检测方法按说明书步骤,采用免疫组化SP法染色。抗原修复采用微波法。以0.01mol/LPBS液代替一抗作阴性对照,以Ezrin、Ecadherin蛋白阳性的正常膀胱黏膜组织作阳性对照。显微镜下随机选取5个视野,每个视野计数1000个细胞。 1.2.2免疫组化阳性结果判断Ezrin阳性着色在膀胱尿路上皮癌细胞膜和细胞浆内,呈棕黄色颗粒,均一弥漫性分布。按染色强度和阳性表达细胞数,参考MATHE蛋白家族中研究较深入的细胞内
6、骨架蛋白,通过其C、N末端分别与细胞骨架和细胞膜蛋白的结合,形成专门的膜区域结构,调节细胞活动如生存、黏附、迁移、侵袭,这些活动在肿瘤发展进程中都是非常重要的[9]。Ezrin可作为酪氨酸磷酸激酶的作用底物,在跨膜信号中发挥调节信号转导和细胞对信号的反应功能。KHANNA等[2]研究显示,促进细胞生存的MAPK和Akt的活性随着Ezrin的表达减少而降低。在肿瘤进程的晚期转移中,不是Akt而是MAPK途径增加了Ezrin低表达细胞的转移优势,这说明Ezrin可能调控多条信号通路来促进肿瘤转移。另外,YU等[1]研究显示,小GTP酶Rho和Ezrin相关的转移
7、潜能有密切联系,通过影响细胞骨架肌动蛋白和细胞形,调控细胞的黏附和活动[8]。由此看出,Ezrin可能是多条信号通路的交叉点。Ezrin在不同组织中表达情况不一样。研究表明,Ezrin在前列腺癌和子宫内膜腺癌中表达高于其对应的良性病变,而在结肠癌中其表达低于正常组织[7,8]。本研究数据表明,Ezrin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明显高于良性病变,且有淋巴结转移者比无转移者更明显,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说明Ezrin对膀胱尿路上皮癌发生淋巴转移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CHARPIN等[11]认为,Ecadherin作为一种钙黏蛋白介导的细胞黏附物质,在对乳癌侵袭与
8、转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