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0358484
大小:42.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0-10
《论《老子指略》中王弼思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论《老子指略》中王弼的思路王宏涛(仰恩大学哲学系,福建泉州362014)内容提要:王弼的著作中存在着“崇本息末”和“崇本举末”两种看似截然相反的主张,其实并不矛盾:“息末”与“举末”虽然不同,但由于“道”自身没有欲望和需求,故以“道”观之,故两者是齐一的,故可统一于“崇本”;而人则有欲望和需求,会将客观事物按照自己的需求来分别好坏,故当以人观之时,“末”就有了好坏之分,坏的要“息”,好的要“举”。关键词:道,王弼,本,末《老子指略》曹魏时期著名的天才哲学家王弼所著,目的大概是为其《老子注》进行导读或者是总结,
2、由于其在文中既提出了“崇本息末”的说法,又出现了“崇本举末”的论断,而“息末”与“举末”当然差别很大,这就让后人在理解王弼的思想时意见难以统一。有的学者认为,这反映出了王弼思想体系内的两种倾向,嵇康继承了“崇本息末”,并发展成为“越名教任自然”;郭象则从“崇本举末”的角度得出了“名教即自然”。[1]汤用彤全集(第四卷)还有很多人认为,同样是“崇本”,但是两个“本”的所指却不一样,“举末”中的“末”就是“崇本息末”中的“本”。这两种观点均不能令人信服:首先,就第一种观点来说,王弼生活在魏晋辩论之风盛行之际,象这
3、样表面性的矛盾肯定有人向他提出,何况王本人就是一个思辩高手,这样的历史背景与自身背景,我们自然可以设想在王弼看来,他的“崇本息末”与“崇本举末”肯定是一致的;其次,王弼作为名震一时的思想家,他的思路是很清晰的,最起码在他自己的话语体系内其思维方式是一以贯之的,所以认为“本”与“末”的涵义可以来回转换的说法恐怕也难以成立。下面我根据自己的所学所思,谈一些自己的看法。一、王弼哲学的思路《老子指略》一开始就说:夫物之所以生,功之所以成,必生乎无形,由乎无名,无形无名者(即道、无),万物之宗也。[2]王弼集校释(上册
4、)195页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天地万物(包括自然界和社会)存在的原因,各种事物之所以能够形成,都源于一种没有形体和没有名称的东西,这种没有形体和名称的东西就是“道”或“无”。在这句话里,“物”与“功”皆属“有”,为形而下;而“无名无形”、“万物之宗”为“无”,属形而上。前者为末,后者为本。从这段话中可以理出王弼后文的思路:首先,他可能受庄子《齐物论》的影响比较大,明显借鉴了《齐物论》的思维方式:庄子在论证万物齐一时,并不是主观上完全不承认事物之间的客观差异,而是将“人”与“道”做了明显的区分,从个体(人)的角度
5、上看,高山大漠,碧海黄沙,当然差别很大;但如果是站在“道”的高度去看的话,它们都是不过是“道”本身的展开和体现,并没有本质的差别,所以,庄子所论述的“万物齐一”是要求人们要站在“道”的高度上去看问题,提升自己的境界,与道合一。王弼明显的是将形而下的“有(个体)”与万物之本的“无、道”自觉的分开了:以“有(人)”观“有(天地万物)”,则“有”有好坏、善恶、真假、美丑之分,当然要有“举”有“息”;以“道”观“有”,则万物齐一,“举”也好,“息”也好,没有区别。其次,他自觉不自觉的把“有”作了划分:纯自然界之“有”
6、与社会之“有”,而“举”与“息”只能是人的行为,只有站在社会领域里人的立场上才讲的出,因为人有欲望,有取舍,有利益,所以才会按照事物满足自己需要的程度对事物作出好坏的区分;如在人看来,降雨量适中的平原地区当然比大漠黄沙要好的多,因为平原可以给我们的生存提供更好的条件。而这些若以“本(即道)”观之则根本没有区别,因为“道”或“本”对平原和黄沙均无所求,所以没有必要将之区分。即有了主观欲望和需求,才有区分好坏,高下异同的必要,如果没有主观欲望和需求,就完全没有区分的必要。下面我将尽可能用王弼自己的话和譬喻来论证这
7、个观点,尽量反映王弼的本义:《说文解字》:“本:木下曰本,木上曰末。”这就是说,本于末是指一棵树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王弼在《老子注》二十二章中也举例说:“自然之道,亦犹树也,转多转远其根,转少得其本。”[3]王弼集校释(上册)56页这就是说,王弼认同本末关系是同一事物的不同部分,这两部分之间是本源和派生的关系。也就是说,当王弼站在“道”的高度去以“本(道)”观“末(有)”时,则万物齐一,“举”也好,“息”也好,就没有区别;但当他在强调“息”与“举”的区别时,就已然是在人所在的社会领域来说的,是以人(有)观“有
8、”,那么才有“举”与“息”之分的。王弼把本末关系比作根与枝叶的关系,我就以果树为例试着来说明王弼的思路:一棵果树长在纯天然的环境里,无论其枝叶怎样长,对根来说都是一样的,结果实多少也没有区别;但若其长在人家中或是人的果园中的话,就是处在社会领域中,枝叶在人看来就有了有用与没用之分,有的枝该“举(即吊上重物使枝叶能多见阳光)”,有的枝则该“息(即剪去)”。又如《老子指略》所言:“夫奔电之疾犹不足以一时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