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0350905
大小:53.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0-10
《小学作文教学错位与回归》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小学作文教学的错位与回归奉城第二小学李莉2007年6月27日在我们的语文教学阶段,很容易在不知不觉中走入误区,到达与语文教学的错位,现将小学作文教学错位现象梳理如下:一、作文要求文学化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对小学作文教学的要求是:“能写简单的记叙文,做到有中心、有条理,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感情真实,思想健康;能写常用的应用文;书写工整,注意不写错别字;会用常用的标点符号”。大纲中的这段话表明小学作文是一种习作,是一种练笔活动,它不是以服务社会为目的的,它既不同于作家的文艺创作,也不同于成年人完全为了实际需要而从事的写作活动。 现在有些老师对小学作文这种“启蒙
2、训练”的性质认识不清,常常用衡量公开出版的《小学生优秀作文选》的标准来要求小学生,或者拿老师自己的书面表达水平来要求小学生。如低年级把看图说话教成看图作文,中年级把片断作文教成成篇作文,高年级把能写有中心、有条理,内容具体,语句通顺的简单记叙文教成会写主题突出,层次分明,内容生动,语言流畅的复杂记叙文。这是一种拔苗助长的教学方式,其结果必然使学生怕写作文,教师怕教作文,欲速则不达。对此,张田若先生在《小学作文纵横观》一文中指出:“从当前作文教学的情况看,普遍存在着一个要求过高过急,评分过严的问题。幼儿园孩子学画画,用一支红笔,画一个不很圆的圈,旁边打上几条直线,对老师说‘这是太阳’
3、。老师高兴地拍着手说:‘真象!真象!画得真好!’接着给打上个‘优’字。其实,这幅画既不准确,又无透视,没有背景,没有色彩,送到美术馆去,准没人看。但是,为什么老师要打个‘优”字呢?那就是因为这个年龄阶段能画出这样的画就是了不起,就要表扬,将来的画家就从这里开始。拿这个例子来看我们对待小学生作文,不也应该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来衡量学生习作吗?”张先生这段话发人深省,它再一次告诉我们,小学生作文是从“零”开始的,小学阶段只是作文的启蒙训练阶段,其教学要求不可偏高,我们必须牢牢把握住这个指导思想,根据儿童的生活经验,认识能力及语言状况进行训练,逐步引导学生写出“理真、情切、意达”的小文章来
4、。 二、作文内容虚假化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大纲中的这段话表明,小学生作文必须实事求是,做到一个“真”字,即以写我为主要题材,以写实为根本原则。写“我”就是记自己熟悉的人,叙自己经历过的事,写自己眼前的景,状自己身边的物。用我笔写我语,用我语表我心。写“我”就是所记叙的事物要真实,所表达的情感要真挚。写一句话、一段话乃至一篇文章,要把自己想写的事情老老实实地写下来,不说假话、空话、大话、套话。 然而,目前很多小学生面对作文题目无话可说,就怕作文,只好假话连篇编作文、东
5、拼西凑抄作文。我曾经让学生写一件“你听到或看到的表现社会主义新风尚的事”。全班有三分之二的学生的作文纯属编造,什么“拣夹子,推车子、抱孩子、让座子、送瞎子”的作文内容比比皆是,甚至有很多不可能是他们这个年龄阶段的人所应该说的话,做的事都出现在他们的作文中,让人见了啼笑皆非。还有一次,要求学生写一段描写自然景物的片段。有一个学生给我的作文内容如下: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欣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有见过松花江这样的水。松花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松花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松花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很明显,这段话有两个毛病:一
6、是假话连篇。且不说小作者见过大海到过西湖与否,单就松花江而言,江水既不静,也不清,更谈不上绿。二是生搬硬套。全文除了“松花江”三个字之外,其余的全是《桂林山水》这篇课文上现成的话,连一个标点也不差。 叶圣陶先生主张:“在作文教学中,首先要求学生说老实话,绝不允许口是心非,弄虚作假。”我们说,这是作文教学的生命,如果写归写,做归做,言行不一,我们的作文教学将会走到邪路上去。因此,我们要教育学生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写老实文。 教师在指导作文的时候,首先明白作文指导目的在于使学生明确“写什么”、“为什么写”和“怎样写”三个问题,通过指导,激发学生的内部动因,建立直接近景动机
7、,开拓他们行文的思路,坚定他们写好作文的信心,使他们有话可说、有情可表。为此,作文指导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从扶到放。不论是审题、立意的指导,还是选材、表达的指导,开始时尽量详细、具体些,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这样,以后要逐渐放手,最后达到能够独立作文。 2、突出重点。作文指导要少而精,不能面面俱到。要根据学生实际的写作能力,根据每次作文的具体情况,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这样才能使学生“但见文之易,不见文之难,必能放言高论,笔端不窘束矣。”(宋·谢枋得《文章轨范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