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0282209
大小:26.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08
《第四单元 劳动创造世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第四单元劳动创造世界第F二教S育(资f源`网# 第四单元劳动创造世界 第九课人类的需要 ★1、劳动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①劳动创造了人类,创造世界,创造文明。②劳动,促进人的成长与发展,丰富人的精神世界。③劳动,是美好生活的源泉,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第一需要。 2、劳动促成了从猿到人的转化,最终使人与动物区别开来。 3、为什么劳动创造文明? (1)劳动让我们丰衣足食(2)劳动提高了劳动效率,促进了物质文明的发展(3)劳动是精神财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4)在劳动过程中,人类创造了宝贵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成果 4、为什么
2、说劳动促进人的成长与发展?(或如何理解劳动促进人的成长与发展?) ①通过劳动工具的发明和使用,人类延伸了身体的某些器官的功能,加强了在自然界中谋生和发展的能力。②劳动是培养和发展人的道德品质、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的重要途径。③劳动不仅能够促进人生理、心理和品德的发展,而且与个人的成才、事业的成功紧密相关。④劳动,可以锻炼我们的能力,磨砺我们的意志,强化我们自强、自信、自立的意识。⑤通过劳动,我们不但能学会艰苦奋斗、吃苦耐劳、坚强不屈,而且能够体会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学会艰苦朴素、勤俭节约。 第十课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 1、为什么劳动者值得我们尊敬和
3、爱戴? ①各行各业的劳动者是人类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我们幸福生活的缔造者。没有劳动者的劳动,就没有幸福的生活,也没有社会的进步和发展。②一大批科研人员用他们艰辛的劳动为社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③一大批企业家、管理人员、个体和私营企业劳动者,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财富。④劳动虽然有分工不同,却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凡是在自己的岗位上,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为社会创造财富、为人民服务的劳动者,就都是光荣的,应该得到全社会的尊重。 ★2、如何理解“劳动有分工,劳动者不分贵贱”?(为什么要反对歧视普通劳动者?) ①劳动虽有分工不同,却没有高
4、低贵贱之分。②不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简单劳动还是复杂劳动,都是社会和人民需要的劳动。③各行各业的劳动者,都是平等的。④凡是在自己的岗位上,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为社会创造财富、为人民服务的劳动者,就都是光荣的,应该得到全社会的尊重。 ★3、为什么要珍惜劳动成果? ①珍惜劳动成果,就是尊重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具体表现。②我们所有的用品都是通过许多劳动者的辛勤劳动生产出来的中,都来之不易。③)珍惜劳动成果,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④我国是资源贫乏的国家,而且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有很多人的生活并不富裕。⑤对于个人,特别是青少年来说,勤俭节约有助于激
5、发奋发进取的精神,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 第十一课乐于劳动善于劳动 ★1、为什么要热爱劳动,乐于劳动? ①生命的意义与劳动息息相关,没有劳动,不热爱劳动的生命,谈不上任何意义和价值。②唯有劳动,也正因为有了劳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才被不断创造出来,我们的生活水平才能不断提高。们自身的精神世界,也得到了丰富和充实。④人只有靠劳动,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只有付出劳动,才会受人尊敬。⑤一个人要生存,要自立自强,要成就事业,就要养成自觉劳动的习惯。⑥(P80)劳动创造了人类,创造世界,创造文明。劳动,促进人的成长与发展,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劳动,是美好生活的源
6、泉,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第一需要。 ★2、参加家务劳动的重要意义(作用)? ①参加家务劳动,不但能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而且有助于养成勤劳自立的习惯。②从事家务劳动,可以经历克服困难的过程,能锻炼和增强意志力。③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做一点家务劳动,也是一种积极的休息,不但可以调节大脑的机能,而且有利于增强体质、促进健康。④一般来说,家务劳动能力强的人,生活技能相对较高,独立生活能力也较强,他会对生活充满信心,能够独立面对各种困难。 ★3、新型劳动者的含义、特点(素质)是什么? ①善于学习新知识;②善于掌握新技术;③创新能力强。 4、为什么需
7、要新型劳动者? ①在知识经济时代,现代科技和知识信息越来越成为人类社会生产的重要资本,社会生产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新要求。 ②传统生产方式逐渐向现代生产方式转型,对劳动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③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知识信息快速增长的21世纪,只有掌握了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才能为社会创造出更多的财富。 ④在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我国经济要快速发展,必须在科技前沿有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和世界环科研水平的专家做先导,在生产一线有一大批高素质、高技能的技术人才做支撑。 ⑤高技能人才的匮乏,严重制约了我国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这种状况亟待
8、改变。⑥随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