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0278773
大小:54.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12
《教师读《学生第一》有感(3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教师读《学生第一》有感(3篇)前几天读完李希贵校长的新著《学生第一》。这本书文风朴实,文字简约,内容丰富,思想灵动,读来,让人耳目一新,颇受教益。在自序中说:我和我的同事们在努力诠释着教育学的基本价值取向。我们试图创造一个真正属于孩子们的学校,给他们搭建舞台,提供空间,创造条件。通读《学生第一》,可以看到,所说的这个教育学的基本价值取向,正是人本主义的教育追求。一、营造尊重他人的氛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强调,尊重和自我实现,是人类高层次的心理需求。从《学生第一》中,我们可以看到该校管理者尊重学生、尊重教师的许多例
2、子。比如,邀请应届高中毕业生,与老师一起对教材进行重新修订和编写;高二学生冯嘉荟利用李希贵校长听课课间,上交成立少年社会科学院的提案,得到学校领导重视,她和少年社会科学院的几位创始人,因此获得了首届校长奖学金金钥匙奖;在校内合影中,李希贵尽量不处在中间位置,他认为校长把自己放在边缘位置,就会使整个照片的位置全都成为好位置;《学生第一》的扉页印上了所有老师的名字,包括外籍教师,李希贵还附有这样的赠语谨以此书献给我亲爱的同事们。正是有了对他人的尊重,李校长诚恳邀请学生共进午餐,倾听学生的声音;校务会每个月有一次会议研讨学生提案,并请学
3、生在会上阐述主张;在开学典礼上,全体老师为现场所有同学颁发护照并签名,十一学校成了欢乐的海洋,新学期如一位天使走进了每一位师生的心空。正是有了对他人的尊重,李希贵坚信,在学校少年文学院、科学院等平台上,一定会锻造出一批了不起的国家栋梁。 尊重,是一种理念,一种气度,一种作风,更是一种力量,应该成为教育管理者辛勤耕耘的第一追求。 二、搭建自我实现的平台。任何人的成长和自我价值的实现,都离不开一定的平台做支撑。教师是知识分子集中的群体,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自我实现的强烈愿望。作为教育系统的管理者,要有容人之胸,识人之眼,用人之胆,
4、要善于搭建师生共同成长、自我实现的平台。只有这样,才能创造人才辈出、健康向上的和谐发展的格局。 从《学生第一》中可以看出,李希贵校长提出了很多创意,并积极变成生动的校园实践,让学生和教师得以展示自我、成就自我。比如,校园机会榜,把学校日常管理的一些工作进行分类,学生能做的事情直接交给学生做;学生出版社,由学生负责文稿的征集、编辑、印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校园吉尼斯大擂台,让更多有特长的学生脱颖而出,成为人们关注的明星;十一学生大使团,让学生向外宾介绍学校,介绍自己。以许许多多这样的活动为载体,提醒老师们:学生永远是学校的主
5、人,学校的一切活动,都应当指向学生、为了学生、成长学生! 在重视学生的同时,李希贵并没有忘记或忽视教师,因为不管一个校长有多么好的思想、理念、创意、策划,都需要教师去落实,去影响、引导、转化为学生的一言一行。于是,十一学校推出了名师大讲堂,让一些在专业领域或者某个感兴趣领域很有研究的老师在专设的课堂上激情演讲;评选月度人物,只要教师在某一方面或领域做出令人感动的事情,代表学校主流价值观,就可以获评;专门为35岁以下青年教师设置了青年才俊评选项目,成立教育家书院、教师互助中心,让有体育特长的非体育教师带体育课,等等。 十一学
6、校的尝试,渗透着关注师生的精神生活,将学校建成师生幸福成长乐园的人本追求。成就需要靠成就来激发。没有比成就感更能振奋一个人的心志,更能为一个人的漫长旅程加油添力。作为外国语学校的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就要注意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加油添力。 三、走出制度管理的误区。从《学生第一》的描述里,可以看到,当代教育家、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先生,已经深刻认识到制度管理极端化的弊病,正在重塑学校文化,用文化的力量引领师生发展,引领学校攀向新的高峰。他说:教育教学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也是一项只有靠启动教师个人的内在动力和情感才
7、能做好的工作。 一切有效的管理都于实践的不懈探索和深度思考。李希贵先生的教育实践也充满了紧张的探索和思考,他的《学生第一》是一部活的教育学。作为教育工,尤其是我们外国语学校的教师,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和饱满的力量,坚定地走在实践与思考的路上,人生和事业一定会收获丰硕的果实。首页1234尾页进入昌乐外国语学校,收到的第一份礼物便是学校发给每位教师的中国知名教育家李希贵编著的《学生第一》一书。捧读此书,令我爱不释手,惊喜不已。我第一次发现,学校原来也可以办成这样!学生的能力竟然这样高!从没有想到过!阅读《学生第一》,我感受最强烈的就是
8、北京十一学校创意无处不在,个性无时不有。开学护照、校园公司、名师大讲堂、学生大使团、学生院士学校纪念日等精彩的创意直接指向学生,让学生乐于参与,让学生从中受益。说实话,这些新的名词、新的培养理念是我从教20年来闻所未闻、想所未想的新鲜事,而在北京十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