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0262291
大小:75.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0-09
《综合干预89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综合干预89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宄黑龙江省伊春市汤旺河林业局职工医院153000【摘要】目的:探讨在生物反馈疗法与药物结合综合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一年间我院收取的89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将其分为牛.物反馈疗法结合药物的综合组(45例),单纯药物治疗的对照组(44例),对两组疗效、不良反应以及随访期间药物依从性进行观察。结果:1个疗程过后,综合组痊愈7例(16%),显效16例(35%),有效17例(38%),无效5例(11%),总有效率为89%。对照组痊愈5例(11%),显效13例(35%)
2、,有效18例(38%),无效8例(11%),总有效率为8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2周内,综合组共有不良反应5例(10.05%),对照组井有不良反应6例(14.5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o治疗结束后3个月,综合组依从率为87.30%,对照组为72.75%。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综合干预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可以有效降低不良反应,治疗效果有所提升,值得推广。【关键词】腹泻型肠易激综合;临床疗效;综合干预【中图分类号】R44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6-12
3、0-01前言:肠易激综合征是以胃肠道功能紊乱为特征的消化系统疾病,该病缺乏器质性或特异性生化指标的异常改变,而仅以持续或间歇发作的腹痛、腹胀、排便习惯和/或大便性状改变等一系列临床表现为主,临床分型包括腹泻型、便秘型、腹泻便秘交替型3种,其中以腹泻型最为常见[1]。我院采用生物反馈结合药物治疗的综合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效果较好。现汇报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一年间我院消化内科收治的腹泻型IBS患者89例,均参照罗马in诊断标准,并结合临床症状以及血尿粪常规、血沉、结肠镜等辅助检查明确诊断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且为腹泻型(&g
4、e;25%的排便为糊状便或水样便,硬便的比例<25%)排除标准:①严重肠道器质性疾病及肝、胆、胰、内分泌疾病;②重性精神疾病;③妊娠及哺乳期妇女。1.2方法对于对照组患者:给予匹维溴胺(得舒特)50mg/次,3次/d,口服,双歧三联活菌(W飞达)420mg/次,3次/d,口服,12周为1个疗程。对于综合组:药物治疗方法同“对照组”,生物反馈疗法选择环境安静、光线柔和、温度适宜(26°C左右)的治疗室内[2】。治疗10次为1个疗程,30min〜40min/次,并要求患者在治疗室学到的放松体验每天重复1〜2次,以巩固疗效。1.3统计学方法本研究在对研究结果进行统计的过程
5、中主要采用来了统计学软件SPSS15.0,并进行了通过统计学软件的分析结果χ2检验。通过统计学软件的检验我们发P<0.05,本研究数据有着明显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综合组共45例,显效24例,有效16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9.68%;其中对照组共44例,显效24例,有效12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82.8%;治疗2周内,综合组共有不良反应4例(10.05%),其中2例患者出现轻度乏力,1例中上腹不适、1例食欲减退;对照组共有不良反应6例(14.55%),其中有4例患者出现轻度乏力、1例中上腹不适
6、、1例食欲减退,经解释后均能耐受,随着治疗的延续,症状减轻或自行消失。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讨论3.1生物反馈疗法生物反馈疗法主要是借助于电子仪器让患者能够知道并学会有意识地调整和控制自身的机能活动,达到心身放松,精神不再紧绷,从而有效、迅速地改善躯体症状(3)。现今多将其运用在神经系统功能性病变引起的局部肌肉拘挛、抽动、麻痹及与精神紧张有关的心身疾病的治疗中。一般而言,肌肉紧张程度与情绪焦虑程度呈正相关,尤以前额部的骨骼肌表现最为明显,而生物反馈疗法即是通过松弛前额肌肉的训练达到缓解精神紧张、焦虑的作用。通过使患者借助于肌电仪器的反馈指示,以了解
7、是否处在紧张、焦虑状态,从而学会冇意识地调整和控制自身的机能活动,减轻肌肉紧张度,改善焦虑情绪。3.2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治疗及症状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最早于1820年由Powell报道,其后使用过结肠过敏、粘液性结肠炎、痉挛性结肠炎等多种术语。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是世界性的常见病,男女发病率之比为1:1.57,而iL女性的发病与月经周期有关。IBS好发于青壮年,初始发病年龄多在25〜35岁。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生物一心理一社会”疾病,迄今为止,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多认为内脏高敏感性、精神心理因素、胃肠动力学异常、胃肠激素变化、饮食不当、结肠分泌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