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要有“公众形象”

公开课要有“公众形象”

ID:20258723

大小:59.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11

公开课要有“公众形象”_第1页
公开课要有“公众形象”_第2页
公开课要有“公众形象”_第3页
公开课要有“公众形象”_第4页
公开课要有“公众形象”_第5页
资源描述:

《公开课要有“公众形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公开课要有“公众形象”  公开课要有“公众形象”    张东兴    近年来,“公开课”引起了人们不少的争议,有的人甚至认为公开课有许多“作秀”的成分,有不少的功利因素,应当废止……笔者认为,公开课作为一种常见的教研活动形式是功不可没的,而且它还将会继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不过,我们应该以新的理念重新审视公开课教学,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使它有崭新的“公众形象”。    一、要上真实课,不上虚假课    “求真”是公开课的生命,公开课一定要“打假”!因为公开课比比皆是的“弄虚作假”“作秀”,从根本上“妨碍”了公开课成

2、为名副其实的好课。    公开课“假”的一种表现是课前多次“彩排”,执教公开课的教师把学生当成“道具”来用。观课者看到的是行云流水般貌似非常成功的教学,但稍加留意就会发现,学生是在按照标准答案“背书”,所谓的教学流畅不过是“充分准备”的结果,教师和学生是在照本宣科地“背台词”、“走过场”。    公开课一般都是“借学生”上课,有人对“借学生”持否定态度,认为不研究学情、不了解学生的教学是违背科学的。其实,公开课教学借不借学生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是教师怎样对待学生,是不是真正把他们“当人”看。如果学生已经与教师一起

3、把公开课的内容演练多次了,教师再“装模作样”地去教他们,这就违背了教学真正的意义,这就是没有把学生“当人”看。人家已经学过了,还用你再教吗?    公开课“假”的另一种表现,是教师对自己的身份认识不到位,没有从真实生活的角度使自己和学生平等起来。有位教师执教《小壁虎借尾巴》时先让学生根据课题谈谈他们想知道哪些内容,然后说:“这些问题老师也想知道。我们打开课文读读这个故事吧。”真实的情况是教师已经备课多日,试讲多次,他会不知道这些内容吗?这样导入,学生会不会以为老师没有认真备课?长期如此,学生会不会再相信你了?  

4、  还有些“假”就一下子不容易识别了,如“假自主”的课:教师让学生“你想学哪部分就学哪部分”,“你对哪段感兴趣就读哪段”,或是“回答问题不用举手征得老师的同意,可以站起来就说”,这些看似学生很自主,其实学生对课文连个整体的感悟都没有,讨论只是形式上的,并没有真正的意义。再如“假民主”的课:有的执教者以为换个称呼就是教学民主了,模仿特级教师的课,老师被称为“大朋友”,学生被称为“小朋友”,可教学仍然还是按照陈旧的教学模式进行,讲个没完、问个没完。    二、要上实在课,不上花架子课    公开课都有大量的人在观摩,

5、有些教师为了提高课的观赏性便采取了一些华而不实的做法。最常见的就是多媒体的滥用,以为课件的使用是“韩信点兵——多多益善”,殊不知,这恰恰冲淡了语文本身的许多东西。比如,初步感知课文时,不让学生慢慢细读课文,甚至连“范读”也不用了,而是用动画片来代替;不让学生在读中品味意境,而是用大屏幕上的影像来代替;不让学生一笔一画地写字,而是用笔画分解的课件展示来代替。其实,课件的运用也是一把“双刃剑”,一味地追求数量而忽视了语文本身的东西,那只能起副作用,这确实值得我们反思。    公开课的花架子还表现在教学的组织形式上,较

6、普遍的就是小组合作讨论的滥用。小组合作学习是有很多讲究的,比如:怎样的教学内容需要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有怎样的程序?怎样才能收到效益?教师如何指导和调控学生的合作?……可是,我们的一些公开课,很简单的问题也让学生讨论,讨论的安排极为随意;有的安排了讨论的环节,却不给学生留出充分讨论的时间。    还有的公开课让学生把所学的内容画出来,让学生把课文内容表演出来,让学生把搜集到的资料在课上展示出来。其实,学生要真正地达到这样的要求是很困难的。如果不是进行了充分的“试演”和“准备”,如果不是有苦不堪言的学生家长在“代劳”

7、,这样的公开课是不会上得那样“恰到好处”的。    三、要上明白课,不上盲目课    公开课都有一个准备的过程,除了教师本身的努力,还有学校的领导、教研员参与备课。所以,公开课往往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但是,也有些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会“迷失自我”,完全按照“导演”的意图去上课,却不知为什么要这样做,往往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预料不到的情况时就慌了手脚,不知所措。这就涉及了“导演”和授课教师的关系问题。    一位教师要公开执教《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试讲后,教研员认为课堂教学气氛过于低沉、悲哀,应该“明快”一些,而授课教师

8、则提出课文自身营造的情境就是低沉的,这个主要的教学氛围不能变。于是大家在一起研讨,最后确定,将用于创设情境的“人民送别周总理”的录像片段保留,但是将配着哀乐让学生读课文的环节,改为去掉哀乐让学生读课文来体会字里行间的情感。这件事给我们许多的思考。授课教师应带着自己的判断去听众人的评说,对“旁观者”的意见要听,但更应进行思考和消化,最终要在自主判断的基础上确定公开课的授课方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