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0211366
大小:57.12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0-11
《谈一谈教育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谈一谈教育观关键词教育观目标教学教学质评让学校成为一个文明、高素质的学校,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学风与考风的好坏,是与学校的声誉息息相关的,也是衡量一个学校的标准。我们在共同的目标下,共同努力,达到理想的效果,能产生一种欣欣向上的正效应,避免那种不协调、不统一和消极的东西,即是负效应。教风、学风与考风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关系。我们抓好了考风考纪,杜绝了学生偷看、偷抄等作弊现象,消除他们那种平时松散不学习、考时靠作弊的依赖心理,让成绩真实可信。我们现在所进行的考试管理,已经在不断完善和提高,例如采用AB卷、分班考试,还有教考分离以及建
2、立题库,这些都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客观、公正地反映考试成绩,值得提倡和坚持不懈。从教风、学风中,如何评价我们的学生?如何改变我们的观念?在这一点上,我个人是有点感触的。我们学校既有普招生,也有成招生,生源比较复杂、特殊,入学程度参差不齐,成绩优秀的有一些,基础极差的有一些。按传统的分类方法,教师倾向于少数优秀学生,认为学习好、中、差学生各占1/3,人的智力是天生的,能力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学校所能起的作用是有限的。也常常以学习成绩的“正态分布”这一公式来衡量学生。例如我们学校的“考试质量分析表”把成绩分成4个等级一优秀(85—100
3、分)、一良好(75—分)、及格(60—分)和不及格(<60分)。传统的考试分析学生的学习成绩,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有其不科学的一面。认为优秀的学生只是少数,中等的占一部分,还有差生占一部分。而美国当代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布卢姆的教育理论是乐观主义的教育观,它认为人人都能学好。这种教育观是与我们的教育观区别很大。它主张教师帮助学生很好地学习,大约占5%以下的学生可能由于某种缺陷而跟不上学业,其余95%以上的学生只有学习速度的差异。同时可以改变这种差异,只要提供适当的条件,几乎所有的学生才都能学习好所要求的内容,达到目标。这个理论,对我们
4、来说是很有启发和帮助的,我们曾经组织学习了目标教学,也接受了省厅组织的目标教学检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们的教学工作。目标教学中如教学的设计、实施,即教学设计一目标认定一预习诊断一课堂教学一评估反馈->矫正补救一达成目标,是很有其科学性、实用性。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各种模型,挂图以及多媒体等等辅助教学,使教学更加生动、更加易懂。通过评估反馈和矫正补救,让学生掌握所要求的内容,以达到目标。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积极参与,逐渐学会学习。我们一些教师,常常谈论学生的成绩、学习态度怎么怎么差,认为朽木不可雕,孺子不可教也。从
5、另一侧面看,也说明相当部分学生按传统的教学方法确实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多科不及格,成绩极低。但是在全校的班干部学习座谈会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各班对教学不满意的科任有1〜2位,个别班甚至有3〜4位。有些班十分不满意,要求换科任,教与学的矛盾一时难于解决。本学期我们发放了教师教学质评调查表1656份,其中普招班735份,成招班921份。分别收回有效质评表1358份,其中普招班639份,占87%;成招班719份,占78%。从本次质评反馈的信息来看,大部分教师在教学态度方面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能够认真备课,充分准备;
6、在教学能力方面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对教学内容娴熟,学生反映良好;有些教师能结合实际及临床例子,启迪学生思考,培养学生思维,深受学生欢迎。有些教师能应用现代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灵活,师生互动好,学生满意率高。但是,学生在质评反馈的意见中,还是存在很多问题。个别教师职业道德差,上课不负责、迟到、无精打采;些老师没有充分备课,照本宣科,未能抓住重点、难点,学生觉得难学;部分新教师上课时教学方法贫乏,对学生缺乏吸引力。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观,改进我们的教学态度、方法,迅速提高教学水平,是我们面临的问题,也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首先,要不断加强
7、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使教师们明确教师职责,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备课、上课。不断充实、提高、练好内功,让教师们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学术活动,如公开课、讲座以及进修、培训等,使教师的知识水平全面、丰富,才能胜任工作。多学习一些公共学科知识,如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医学和掌握的计算机和外语知识等等,开拓视野,提高自身的素质,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技能,还要掌握好现代学科的理论水平。通过学生和座谈会、考试成绩的质量分析、每学期的教学效果评价以及教学质量评估等这几个方面,我们可以分析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对于成绩加以发扬、相互交流,对存在的问题不断加
8、以改进,不断探讨解决的方法,使我们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更上一个台阶。参考文献1.华南师大教育系教育学教研室.现代教育学,XX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