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0209532
大小:46.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09
《《菱形》说课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19.2.2《菱形》说稿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非常高兴能为大家进行有关菱形课程的讲解,菱形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空间与图形”的一部分。下面,我根据新课程标准对菱形学习的要求和我对本节课的理解说说我对本节课的设计。下面我将从背景分析、目标分析、教学与方法、设计理念、教学过程五个方面展开本节课的说明。一.背景分析1.教材分析本节的学习是在七年级下册空间与图形有关的知识的基础上探索并掌握四边形的基本性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为空间与图形的后继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菱形是在
2、探究并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之后,又一个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的探索,它不仅是三角形、四边形知识的延伸,更为探索正方形的判定指明了方向。2.教学重点基于本节的主演内容是围绕菱形的判定方法展开的,菱形的判定方法在本节中处于核心地位,所以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菱形判定定理的探究。为了突出这一重点(1)依据学生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来进行设计;(2)使学生通过探索活动经历菱形判定方法的形成过程。3教学难点因为学生还要具备解决艰巨问题的能力,所以我确定本节课程的教学难点为:菱形判定定理的探究和灵活运用。我将引导
3、学生从不同的角度阐述自己的观点,通过相互交流沟通获取新知,从而突破这一难点。4学情分析好的教学效果还需全面把握学生的具体学情,该年龄段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创造力强,这是探索活动中学生必备的心理状态。本节课前,学生通过探索已经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判定以及菱形的定义性质,这是学习这一节课的知识准备,该年龄段的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差,探究具有盲目性,所以在这一节课程的学习中,对学习问题应有针对性与层次性。二、目标分析基于以上的背景分析,结合新课标学习理念,我从以下三个方面制定了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经历菱
4、形判定方法的形成过程,掌握菱形的三种判定方法。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菱形的定义,探索菱形其他判定方法的构成,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猜想、推理的意识,栽培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2)尝试不同的角度寻求菱形的判定方法,并且能够有效的解决问题。3情感与态度目标:在探究菱形判定方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信心,学会欣赏数学美。三、教学与方法进行陶冶身心倡导,解放学生的脑、解放学生的手、解放学生的时间。根据这一思想,结合以上的背景分析与目标分析,本节采用开放式、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动手实践自己探
5、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并且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1)课前准备教具: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两个全等的等腰三角形;还有两张等宽的纸条。(2)学具:一些等长的木条;还有用螺丝固定中心的两根木条,四周围上橡皮筋。四、设计理念我国数学教育家曾昭安先生提出了数学教育的四个层次,美丽、美好、美妙、完美。让学生经历体验挖掘形成数学美的过程。根据这一理念,我把本节课设计为欣赏图片、感受美观,探究活动、体验美好,应用新知、体会美妙,总结知识、呈现完美四个环节。五、教学过程1欣赏图片、感受美观课标提出,空间与图形学习最重要的目标是使
6、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己所存在的世界,首先我展示了一组生活中的菱形图片,用感性进行解说,使同学们了解菱形存在于生活的各个角落,用它独特的魅力住进我们的生活,小到我们的家居饰品,大到古代的装饰品,无不闪现着菱形的影子,通过这组图片的欣赏,使学生在生活呢、空间与图形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学生感受到菱形的美是和谐、对称、简约的美,激发学生,你想不想当一名设计师,让菱形点滴到生活中去,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探索菱形的判定方法,这样,水到渠成的记住了教学的中心环节,交流互动、体验美好。2探究活动、体验美好(1)首先,教师领导学生复
7、习菱形的定义,的确,菱形的定义,即是它的性质又是它的判定方法,即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学生对菱形的概念是对其定义的深入了解,并是探究其它判定方法的基础。(2)接着就会继续提问,菱形还有其他判定方法吗?由此引出疑问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一个学生还要具备问题分析的能力,所以它对此问题的提出会感到迷茫,无从下手,这个时候教师必须对学生的思考问题的思路给予正确的引导,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往往都是教师给出一定的背景,设定特定的环节牵住学生的鼻子走,从而束缚了学生的思路,课标会提出,教师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
8、题更重要,为此在本节课中,我将采用开放式、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并用类比的数学思想。实行中经过基础探索,合作交流,亲自去体验和发现菱形的判定方法,我也深入到学生之中观察学生的探究方法,接受学生的质疑,并且关注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能否带着问题去探索,能否用已有的知识储备去解释猜想合理性。当我发现学生用四根等长的木条搭建菱形,会用定义法去进行猜想时,我会及时的给予肯定或否定,当我发现学生用螺丝固定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