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0203077
大小:44.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0-09
《热变电阻软起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前言 最近,某公司通过媒体以新闻和广告的形式,对热变电阻软起动作了大量的宣传。宣称:‘此类软起动可以完全替代进口变频软起动,并且价格优势特别大’。 作为一名多年从事软起动技术工作的知识分子,我认为有必要比较客观地从技术角度上给热变电阻软起动一个准确的定位,因而撰写本文。 一、热变电阻软起动原理: 热变电阻软起动中的电阻是液态电阻,是由水和电解质配制的,导电机理是离子导电。离子导电的电导率随温度增加而上升,其温度灵敏度因电解质元素和浓度而异。 电动机软起动时,需要随着电动机转速的增加而平滑减小串在电动机定子回路的阻抗。可以实现这种平滑减小的
2、方法很多,例如,通过电极移动、通过晶闸管的导通角变化,通过改变饱和电抗器的饱和度等。热变电阻软起动装置利用了液阻阻值的温度热变性:既然液阻的发热(温升)是不可避免的,那么就利用它,‘以毒攻毒’,使液阻电阻值随温升而平滑减小,达到软起动的目的。 热变电阻软起动装置的限流电力器件是装有固定电极的液阻箱(每相一个,共三个)。每箱的一对电极之间的距离比较近,电极之间的空间(以下简称极空间)在整个液箱容积中所占的比例不大。液箱内的所有离子均参与决定液箱电阻阻值,但是,极空间的离子对于液阻箱阻值起决定作用。所谓‘热变’主要是指极空间内离子导电率的热变。它是由极空
3、间的温升决定的。在软起动过程中,极空间液体温度因发热而上升,又因对流等热交换而下降。加热和对流是决定极空间温度的一对矛盾。及至软起动结束,电极失电,加热停止。停止后,在对流作用下,液箱内的温度逐渐趋于平衡。所谓‘液箱电解液一次软起动温升’,是指停止后的新热平衡温度对于软起动前热平衡温度增量。 因此,极空间温升和一次起动温升是二个概念。前者大于后者。这个‘大于’当然是有利的,它使热变电阻软起动装置一方面可以利用‘前者’实现热变软起动;另一方面,又可以利用‘后者’使装置能够具有一定的‘连续起动数次’(例如3次)。 现在,进而就某公司对热变电阻软起动原理
4、的陈述作以下评论。 根据该公司的《技术报告》(2000年),极空间温度‘在常温到之间电阻率呈近似反比关系……,这一发现……提供了宝贵的技术依据’。对于软起动而言,软起动从开始到完成,极空间电解液阻值可以表示为一条时间曲线,在不同的环境温度下软起动,其时间曲线自然亦不相同。 热变电阻软起动装置允许的环境温度是,人们有理由担心,在和软起动是否均能成功。退一步说,即便均能成功,在这两种情况下,极空间电解液阻值时间曲线肯定是很不相同的。因此,软起动所能达到的指标亦是大不相同的。 《技术报告》指出,‘液体在时,其表面就有大量的蒸汽散发’。所以,热变电阻软起
5、动装置应该对蒸汽散发以及大量散发乃至防爆有所防范,例如,采取‘缓冲室’,‘液面封油’等措施。 二、热变电阻软起动装置的几个内在特点: 以下的内在特点是由‘原理’决定的,‘与生俱来’的。 1.电极无需动,因而减免了移动电极的伺服机构,减免了伺服机构可能带来的不安全。但是,需要采取防范蒸汽散发的措施。 2.无法进行实时控制,更谈不上‘闭环控制’。 3.根据一次软起动的质量对装置进行下次再调整的余地不大。 可能的调整仅仅是:极间距离,电解质浓度,液面高度。但调整裕度相当有限。 4.具有一切液态软起动装置的共性,如发热量大、体积大,不能作到免维护
6、,不产生高次谐波等。 5.对环境尤其是温度变化的耐受能力较差。难于保证不同环境温度下软起动性能的一致性。 6.软起动功能单一,使适用范围受到一定的限制:不能实现软停止,不能实现带电流突跳的软起动。 三、热变电阻软起动不具有易控性的实例: 液态软起动装置设计者总是希望在整个过程中液阻是不断下降的。事实上能否真的做成这样呢? 国家配电设备质量检验中心2000.6.6对该公司热变电阻软起动装置作了检验,得到了软起动过程中热变电阻上的电压时间曲线和电流时间曲线(附后)。由此可见,热变电阻阻值是先降后升的。由于热变电阻软起动装置实际上并不能保持电动机定
7、子电流恒定,在软起动后期电流下降,由于发热量的减少和对流作用的增强,出现了人们不愿意看见的热变电阻阻值回升。对于这种回升,装置是束手无策的。此例表明,热变电阻软起动的易控性是很差的。差的根源仍然在于‘无法进行实时控制’。 四、关于热变电阻软起动的风险问题 热变软起动极空间电解液温度是发热和对流这对矛盾相互作用的结果。对它虽然‘无法进行实时控制’,但是,可以通过液箱容积选择,电极设计等方法,使在软起动过程中的极空间电解液温度时间曲线和与之相应的电流曲线满足软起动的要求。 如果设计者对于软起动系统(电动机,负载,电网)的数学模型和热变液箱内热力学的数
8、学模型把握得比较精准,软起动一次成功是可以指望的。 但是,如果对以上这些数学模型把握得不是那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