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0193379
大小:60.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0-10
《更新你的教学理念转变你的教学模式》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更新你的教学理念转变你的教学模式【课题产生背景】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学中,出现了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如果我仅凭过去的教学经验已经很难应付,教育科研在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作用也越来越大,“教师即研究者”也已经成为时代对每一位教师的起码要求。既然如此,我何不也尝试在教研中提升自己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呢? 我在充分认识、理解新课程实质的基础上,认真分析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与学生进行深入的交流,决定遵从新课程理念,着手研究、试验新的课堂教学方法——1:1课堂教学模式。
2、【课题目标】 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实施“三高”教学:一从时空上看是高效率,即花最少的时间取得最大效果;二从成果看应是高效益,即教学结果能使学生有较多的收益;三从关系看应是高效应,即通过教学在师生之间的心理、思维、情感等方面能产生高效应。 【1:1五环节及五原则】 五环节: 展示目标、自学检测、合作解疑、激励引导、总结检测。(课堂教学的五个重要环节) 五原则: 时间1:1(教师授课和学生自学时间各占课堂时间的一半)、目标少而实(教学目标精简且落到实处)、练习多且变(当堂练习由量变到质变)、学生自与合
3、(学生自学和小组合作)、教师激中导(教师激励教育且善于引导)。 【实验方法】 首先是改变教师自身的教学观念,我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教育实践与研究》等关于学法指导的内容,明白了“教师既要从授课者转变为促进者,也要从执教者转变为研究者。” 其次是改变教学方式。教师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课堂教学的关键就是如何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式方法,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自由发展,使学生能够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发现,去观察,去思考,去探究,去实践,去交流,把他们全部的身心都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收获】 经过近三年的不
4、断摸索、探究、实践,我逐步养成一种自我反思、自我设计、自我研究的自觉行为习惯。我也终于明白教学侧重点应放在学生需要“学什么”,而不是我能给学生“教什么”,且学生也有了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以下是我在实践过程中总结的经验。 一、教师要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在我进行1:1课题教学模式研究之前,我始终对保持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奉若神灵,牢牢占据课堂教学的主阵地,牢牢掌握课堂的话语权,对于学生的主体需要却缺乏及时的发现。因此在课堂上大水漫灌,平均用力:口渴的喝不饱,不想喝的却非喝不可。孩子们既不敢怒也不敢言,啼笑皆非
5、。 现在的我在上课前一定会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摸底,“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明确了学生的学习难点,将之与课文或习题的训练重点相结合,一堂课的目的性就十分清楚了,共性问题多讲,难点多讲,个别问题略讲或干脆不讲。 下面我就以文言文为例来谈谈我的复习方法。 文言文的复习,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文言实词、虚词之外,还有一些词语的活用,通假字的识记,典型句式的理解和运用。在此基础上,我还要求学生对于文章的写法进行探究。 例如在复习“议论文”这一文体时,我就带领学生一起回顾中学学段我们学过的所有议论性质的文言文,其中最典
6、型的就是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鱼我所欲也》。我们将这两篇文章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复习。 小组内分工完成下面的工作:找出中心论点——提出中心论点的方法——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各有什么作用——结论在文章结构中的作用——句式和语言的特点。 学生通过交流讨论能够很快的找出答案。与此同时,他们也能自主提出新问题并进行解答。如在分析文章结构时,他们就想到了王安石的《伤仲永》是一篇典型的叙议结合的文章,他们认为此类文章结尾处的议论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在分析文章论点时,他们又想到了的主张对其观点的影响,又迁移到了春秋时
7、期诸子百家的争鸣,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各派的代表人物、主要观点和相关作品都罗列了出来,进行了分析比较。 这样上复习课效果极佳,学生不仅将文言文相关的知识点都复习了一遍,还自主进行了知识的迁移,拓宽了知识面,同时提高了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实在是一举多得。 二、教师应处理好重点与难点的关系 字词训练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但不能把课堂50%的时间放在字词上。中考语文试卷毕竟是一次综合性考查,只把字写正确并不能最大限度的提高孩子们内高班的入学成绩。既然字词是我们不得不抓但又不必大力去抓的部分,那么我们可以尝试将学
8、习自主权归还给学生。 在未启动“五环节”法则时,我的课上总是固定的那么几个孩子在举手,其他的孩子只是在脑海中把问题过了一遍,是决不愿意动嘴的。随着“1:1五环节”的渗透,我们班上课的气氛变得活络起来。此时,我又及时向备课组的同事取经,按照学生的学习能力划分了学习小组。每组四人,分别有两位“师傅”,两位“徒弟”。每对“师徒之间”需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