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留给学生探究问题的空间

多留给学生探究问题的空间

ID:20185913

大小:60.12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08

多留给学生探究问题的空间_第1页
多留给学生探究问题的空间_第2页
多留给学生探究问题的空间_第3页
多留给学生探究问题的空间_第4页
多留给学生探究问题的空间_第5页
资源描述:

《多留给学生探究问题的空间》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多留给学生探宄问题的空间一一由《圆锥体的体积计算》教学案例想到的邢益春浙江省嵊州市长乐镇中心小学现代教育的特征是充分展示人的主体性,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教学的目的在于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掌握学习的方法,获得新的知识,去寻求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留给学生思维空间、探究空间,多给学生实践的机会,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我们平时说,要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那么到底是否践行或践行的程度如何,关键要看学生是否或在多大程度上真正自主地参与了学习活动。请看某学校的若干教学情景:情景一:

2、教师拿起讲台上的一个圆锥体容器并在里面倒满水,并高高举起给学生看,然后再将水倒入一个圆柱体的容器内,如此重复三次。师生对话:师:你们发现了什么?生:没有倒满。师: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叼?(未等学生发言,教师将圆柱体容器内的水再全部倒入装水的盆内,用两只手分别举起圆锥体和圆柱体,将它们的底面相对,并反复重叠再分开。)师:你们观察一下,它们的底是一样大小的呵?生:不一样!师:那又说明了什么?生:只有在底一样大小的情况下,圆柱体的体积才是圆锥体体积的三倍。师:对,它们必须是等底才能是3倍。情景二:教师乂将水倒入一个圆锥体的容器内,倒满后再倒入一个圆柱体的容器内,这样反复两次,到第三

3、次倒的时候,结果只能将一半多点的水倒入圆柱体容器内。师:现在你们又发现了什么?生:倒不下了。师:是不是说明圆柱体的体积不是圆锥体体积的3倍?生:是!(教师再次将圆柱体容器内的水全部倒入盛水容器内,然后将圆柱体容器和圆锥体容器并排地放在讲台上,然后用自己的左手,沿着这两个容器的上沿U来回地做水平移动。)师:你们看看,它们两个是一样高吗?生:(异U同声)不是!师:对!如果不一样高,圆柱体的体积也不可能是圆锥体体积的3倍。从以上教学情景可以看出,整个教学过程主要是围绕“倒水”和“比量”这两项活动展开的,“比量”活动常常又是为探求“倒水”活动所发生现象的缘由。应该说,教师提供了水以

4、及不Ml形状的容器等大量的活动材料,这对于启发学生探究与发现圆锥体体积与圆柱体体积之间的关系,并最终实现求解圆锥体体积的知识建构,是极苏有意义的。但换言之,学生本来可以拥奋足够大的自我探究问题的空间,然而从事实上看,在以上两个情景中两项探究活动的行为主体都是教师而非学生,这种现象笔者认为不符合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以学生发展为主的理念。具体地说,这个案例中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一学生的操作任务是封闭的就拿情景一而言,虽说学生是操作活动的行为主体,但从某种程度上说,学生的行为是被动的,是受教师控制的,他们几乎没冇自我探究的空间。因为他们在活动中所面对的都是一个圆锥体和

5、一个圆柱体容器,这是固定的;他们所能做的行为也是相当简单和机械的,即从圆柱体容器往圆锥体容器倒水,而且这都是由教师事先规定和预设好的。这样一来,其活动的结果必然是:在操作过程中学生除了重复做三次倒水的动作后就再也不会有其他活动,于是,在活动结论上各组的答案也只能是唯一的。可见,在学过程中学生缺乏自主计划、假设、比较与发现等探究活动的空间。二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在很大程度上被剥夺了学生本来可以拥有参与学W活动的机会,但就本案例来看,学生操作与活动的机会却受到了极人的限制。譬如在情景二的倒水(包括等底小等尚、等®小等底)活动中,所4的倒水行为主体都是教师,这样学生不可能产生很深的

6、自我体验与感悟。其实,这些活动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尝试性地操作与实验,让他们在探索性的实验过程中切实观察不同现象的产生并探宄其原因。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教师超越了自己的权限,因而相应地剥夺了学生的活动权利与机会,于是,教师的这种替代性的活动行为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探宄问题的活动空间。三学生思考问题的余地不足仍以情景一、二的倒水活动而言,我们前面己说了,最理想的做法就是在两项探宄活动中对现象的观察以及原因的探寻都鼓励学生自我完成。但退一步讲,如果考虑到学生能力不足等实际因素,而由教师来引导并操作倒水活动,并发现了“没冇倒满”、“倒不完”或“正好倒满”等现象后,教师只要

7、诱导性地提出问题一“为什么会发生这些现象”,这便会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去思考与探宄。但事实上,本案例中教师却再次越俎代庖,替代了本属于学生的活动。无疑,这在很人程度上禁锢着学生的思维,限制着学生的个性化表现。美国探究教学专家萨奇曼认为,学生生来具有一种好奇的倾向,他们会想办法弄清这些事物的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以及为什么会发生,教学就应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和养成随吋发现新事物的惯。美国学者兰本达也认为,任何对意义的发现、领会都是经历、卷入与参与的结果,而其中材料就是激发、引起探索“经历”的有效手段。为此,教学的关键在于让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