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0185531
大小:70.02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0-10
《宋内氏志贺氏菌的研究进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宋内氏志贺氏菌的研究进展梁展华(广丙玉林市第一人民医院537000)【关键词】宋内氏志贺氏菌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R3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3-0332-02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牛.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身体健康越来越受到关注,人们的保健意识也越来越强烈。近些年来,传染性疾病由于其传播速度快、发现迟缓,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成为现代卫生行业的研宄重点。宋内氏志贺氏菌(ShigellaCastellaniandChalmers,1919)可以引起多种疾病,
2、比如可以起引发痢疾、食物中毒以及髋关节炎等。严重的可以引起患者的死亡,因此对宋内氏志贺氏菌的研究異有重要的临床作用和意义。为了防治宋内氏志贺氏菌引起的疾病,早期有效、及时的诊断是关键,可以减少患者的痛苦,使得患者尽快康复。木文将对近年来宋内氏志贺氏菌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1、宋内氐志贺氐菌的形态描述志贺氏菌属(Shigella)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痢疾杆菌。是一类革兰氏阴性杆菌,是人类细菌性痢疾最为常见的病原菌。直杆菌,形态似其他肠杆菌科的种。革兰氐阴性。不运动。兼性厌氧,異有呼吸和发酵两种类型的代谢。接触酶阳性(只一
3、个种例外)。氧化酶阴性。有机化能营养型。发酵糖类不产气(除了少数种产气外)。不利用柠檬酸盐或丙二酸盐作为惟一碳源。KCN中不生长,不产H2S。是人和灵长类的肠道致病菌,引起细菌性痢疾。2、宋内氐志贺氐菌的生物学性状对宋内氏志贺氏菌的生物学性状研究具有重要作用,可以更好低研究其特征,是防治宋内氏志贺氏菌引起疾病的基础工作。(1)形态与染色:大小为0.5〜0.7×2〜3μm,无芽胞,无荚膜,无鞭毛。多数有菌毛。革兰氏阴性杆菌;(2)培养特性:为兼性厌氧菌,能在普通培养基上生讼,形成中等大小,半透明的
4、光滑型菌落;(3)生化反应:分解葡萄糖,产酸不产气;(4)抗原构造与分类:有K和0抗原而无H抗原。具体可分为A群、B群、C群以及D群四种;(5)抵抗力:本菌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较其他肠道杆菌为弱。对酸敏感,在外界环境中的抵抗力能以宋内氏菌最强,福氏菌次之,志贺氏菌最弱。(6)变异:S-R型变异、耐药性变异以及营养缺陷型变异。3、宋内氏志贺氏菌的致病性与免疫性(1)致病物质:宋内氏志贺氏菌的致病物质主要有侵袭力、内毒素以及外毒素三种;(2)所致疾病:细菌性痢疾是最常见的肠道传染病,夏秋两季患者最多。分为急性细菌性痢疾
5、和慢性细菌性痢疾两种类型;(3)免疫性:病后免疫力不牢固,不能防止再感染。4、宋内氏志贺氏菌的微生物学诊断检查(1)标本:宋内氏志贺氏菌的微生物学诊断检查一般采用用药前粪便的脓血或粘液,值得注意的是标本不能混奋尿液。30%甘油缓冲盐水或增菌培养液是较长保存标本的方法。中毒性菌痢较多采用的是肛门拭子检査。如罗建平等就是采用48份患者肛拭子对学校饮用水源引起的菌痢做微生物学诊断检查。(2)分离培养与鉴定:接种肠道杆菌选择性培养基,37°C孵育18〜24小时,挑取无色半透明的可疑菌落,作生化反应和血清学凝集试验,确定菌
6、群和菌型。(3)快速诊断法:荧光菌球法:适于检查急性菌痢的粪便标本。协同凝集试验:用宋内氏志贺氏菌菌的IgG抗体与富含A蛋白的葡萄球菌结合,以此为试剂,测定患者粪便滤液中志贺氏菌的可溶性抗原。5、宋内氏志贺氏菌的防治原则目前临床上特异性预防的措施主要是U服减毒活菌苗。治疗多采用中医药结合的方式,比如磺胺类药、氨苄青霉素、黄连、黄柏以及白头翁等。房建伟通过研究究上海市吴淞地区2008-2010年,7〜10月份74例志贺菌肠道感染患者的药敏特征进行分析,得出氟喹诺酮类抗生素仍是0前治疗宋内氏志贺氏菌的最为存效的抗生素
7、之一,但仍然存在着一定的耐药性。综上所述,随着现代诊断技术的发展,宋内氏志贺氏菌的诊断和治疗必要有新的进步,本文主要从宋内氏志贺氏菌的形态描述、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诊断检查以及防治原则做一综述,以便提高宋内氏志贺氏菌的诊断率和治疗率,减少患者的痛苦,增加患者的生活质量。参考文献[1】徐锋,武晓丽,徐迪,等.牛奶样品中志贺氏菌胶体金免疫试纸条检测方法的建立[」].中国乳品工业,2012,40(5):46-50.[2]LianyingZhao,GenyanLiu,MingqingTong.Compar
8、isonoftheprevalenceandchangingresistancetonalidixicacidandciprofloxacinofShigellabetweenEurope–AmericaandAsia–Africafrom1998to2009[J].InternationalJournalofAntimicrobialAgents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