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0169990
大小:58.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0-10
《当代我国公民政治参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当代我国公民政治参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许倩文恺大连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摘要: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公民的政治参与热情也越来越高涨,但我国公民政治参与也存在一些问题,诸如政治参与消极化、政治参与无序化、政治参与不平衡等问题。因此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激发公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关键词:公民政治参与;问题;对策;作者简介:许倩(1992-),女,汉族,河北石家庄人,大连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硕士研宄生在读;作者简介:文恺(1993-),女,汉族,山丙吕梁人,大连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
2、主义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一、我国公民政治参与存在的问题(一)政治参与消极化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热情虽有所提升,但是还有部分公民对政治参与表现出冷漠的态度。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部分公民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是政治参与的主体,他们缺乏进行政治参与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其次,在政治参与屮很多公民是被动的。他们只有在发现国家的某些政策会影响其利益吋,冰会专门了解涉及自身利益的政策导向。(二)政治参与无序化公民对政治参与持有消极态度会加剧公民对政府的不信任感,长此以往必然会出现无序化的政治参与。在我国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方式:第一,违规的越级上访。越过依法有权处理的本级和上一
3、级机关,到更高机关去走访。第二,非法的权钱交易。行贿方通过送钱给权力拥有者来维护自身利益,这种行为直接助长了非法的权钱交易之风。第三,以暴力的方式进行政治参与。当公民的利益表达受阻吋,有些公民就直接诉诸抗议,或采取暴力对抗等不理智的方式。(三)政治参与不平衡公民的经济地位决定Y其在政治领域内的政治权利分配。我国的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这就决定了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在地域上和结构上的不平衡。第一,从地域上看,在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公民受教育的程度较高、接受政治信息的来源广以及所处的生存环境比较优越,这些都为公民进行政治参与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其次,从结构上看,公
4、民结构的不同也会促使其政治参与出现差异。比如将先进知识分子、机关工作人员要比普通农民、社会弱势群体的政治参与意识与能力强很多。(四)政治参与形式化政治参与的形式化主要是指政治参与的地位与其所应有的功能出现了错位,部分的公民不清楚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也不知道怎样才能有效的进行政治参与。这也正是公民政治参与出现从众性的原因。在推进政治民主化的过程屮,公民会受到文化水平低、民主意识淡薄等原因不能很好地行使民主权利。当公民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来做出决定时,就会出现随大流的现象,致使政治参与活动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二、促进公民政治参与的对策探析(一)大力发展经济,提高公民
5、政治参与能力经济的发展水平对上层建筑起决定性作用。社会经济的发展将不断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从而为人们了解、关心政治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创新了公民政治参与的形式,丰富了政治参与的内容。但目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够高,民主政治建设还不够完善,因此,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很有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经济不断向前发展,才能提高公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夯实公民政治参与的能力。(二)健全法规制度,疏通公民政治参与渠道政治参与渠道是公民实现有效政治参与的途径。就0前来看,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合法途径比较有限,不
6、能满足公民的利益诉求。公民无奈之不就会通过非制度化的方式去谋求自身利益。因此,必须逑立健全公民政治参与的制度体系,加强和关的法治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完善民主制度建设对于实现政府和公民之间的良性互动,推进政治民主化具有重要意义。(三)提高公民素质,培养参与型的政治文化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储备是公民进行政治参与的基本前提。因此在促进公民政治参与的进程中提高公民的受教育程度,提升公民的科学文化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此外,还要注意加强政治文化的建设。我国的政治文化一方面受到我国封建思想的禁锢,另一方面借鉴丫西方民主政治思想。当前这两种不同的政治文
7、化已经对我国公民的政治思维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所以鼓励公民积极进行政治参与,为公民提供一个交流思想的平台,这对于增强公民的政治认同感,培养参与型的政治文化具有重要意义。综上所述,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公民政治参与的有序性和有效性,将其内容和形式落到实处,保证公民实现自身的利益诉求,以此来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稳定、健康、有序发展。参考文献[1]张鼎良.提高我国公民政治参与水平的路径研究[J].前沿,2011.12.[2]赵毅纯,崔光胜.转型时期公民政治参与和引导[J].理论探索,2010.6.[3]吴红英.网络时代公民政治参与问题研宂[J].长沙大学学报,2016.5.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