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0168923
大小:60.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0-09
《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治疗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治疗分析摘要目的:探讨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收治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23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治疗。结果:22例患者经尿道膀胱肿物电切术,1例因尿道狭窄畸形行开放性肿瘤切除术,术后给予膀胱灌注化疗等,术后随访均未见肿瘤复发。结论: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是泌尿系少见的肿瘤,呈良性肿瘤生长特点,很少复发,预后良好,确诊主要依靠膀胱镜检及活检,经尿道膀胱肿物电切术为其标准治疗方法,术后应定期进行膀胱灌注及膀胱镜复查,以防止泌尿上皮癌的复发。关键词膀胱肿瘤;内翻性乳头状瘤;膀胱灌注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IPB)为临床上较少见的膀胱上皮性肿瘤,它可发生于尿
2、路的任何部位,但膀胱较多见,2000年1月-2014年1月收治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23例,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本组患者23例,男18例,女5例,年龄26〜79岁,平均55.2岁,病程1周〜2年余。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问歇性无痛性肉眼血尿15例,血尿伴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5例,排尿困难等2例,1例无症状B超体检发现。术前经泌尿系B超及CT提示膀胱占位性病变,静脉泌尿系造影提示膀胱黏膜充盈缺损,输尿管及肾盂末见异常,尿脱落细胞学及膀胱镜下镜检活枪术确诊,肿瘤22例单发,1例多发,15例位于三角区,2例位于膀胱前壁,3例位于左侧壁,2例位于右侧壁,I例位于膀胱颈口,肿瘤直径约
3、0.5〜4.1cm,平均2.6cm,膀胱镜下大部分为单发,乳头状或菜花状,蒂较细,一般不侵犯肌层,术后均经病理活检证实为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其中2例合并有膀胱移行细胞癌I〜II级,1例合并腺性膀胱炎。治疗方法:本组22例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电切深度至浅肌层,1例因尿道狭窄畸形行开放性肿瘤切除术,切除深度至肌层,术后均给予膀胱灌注丝裂霉素30mg/次,或羟基喜树碱20mg/次,术后第2天开始,1次/周X8次,后改为1次/月,连续2年。结果本组23例手术均取得成功,无特殊术后并发症,切除标本常规送病理活检,确诊为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其中细胞增生活跃4例,伴移行细胞癌2例,合并腺性膀
4、胱炎I例,合并前列腺增生者行经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术,合并尿道狭窄者行尿道扩张及U型支架管植入术,术后每3个月复查1次膀胱镜连续1年,后半年复查1次膀胱镜延续2年,随访期内均未见肿瘤复发。讨论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足一种临床上较少见的肿瘤其病因尚不十分清楚,有人认为与膀胱的慢性炎性刺激、下尿路梗阻及化学致癌物质有关,其好发于膀胱三角区及膀胱颈部,临床表现为间歇性伞程性无痛肉眼血尿,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及尿路梗阻等。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临床表现及组织学形态与低度恶性乳头状瘤、移行细胞癌非常接近,在病理分形为小梁型、腺型和混合型,组织学类型上与增生性膀胱炎、囊性膀胱炎和腺性膀胱炎类似
5、,病理图像为表面被覆移行上皮,肿瘤边界清晰,向下呈内翻性牛长,侵犯黏膜下,不至肌层,细胞大小基本,致,异型性不大,核分裂像少见,膀胱镜下一般为单发,乳头状或菜花状,蒂较细,一般不侵犯肌层,与恶性肿瘤的区别主要是边界清晰,无组织浸润及病理高倍镜下的有无组织异型性等。由于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可引起泌尿系感染、下尿路梗阻等症状,刺激膀胱黏膜变性,可引起膀胱黏膜不典型性增生,极少数甚至可引起癌变,Cheng等认为此病有一定复发率且可恶变,因此,如一日,确诊,应尽快行手术治疗,随着泌尿系微创技术的发展,TUR-BP己成为治疗本病的标准方法,本组患者22例行TUR-BP,切除范围为包括肿瘤边缘2
6、.5cm的正常黏膜,电切深度至肌层,术后均给予膀胱灌注化疗。因本病有复发及恶变可能,因此术后应辅以膀胱灌注及定期复查膀胱镜应等同于早起膀胱癌,现因确诊为膀胱肿瘤,应尽快行膀胱灌注化疗,有资料认为应术后24h内开始。对一些肿瘤较小,可适当减少膀胱灌注次数,本组患者行正规化疗及膀胱镜复查,未发现1例复发。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