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肉孢子虫病兽医寄生虫课件

住肉孢子虫病兽医寄生虫课件

ID:20165278

大小:1.47 MB

页数:24页

时间:2018-10-10

住肉孢子虫病兽医寄生虫课件_第1页
住肉孢子虫病兽医寄生虫课件_第2页
住肉孢子虫病兽医寄生虫课件_第3页
住肉孢子虫病兽医寄生虫课件_第4页
住肉孢子虫病兽医寄生虫课件_第5页
资源描述:

《住肉孢子虫病兽医寄生虫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住肉孢子虫病已经记载的120种,已知生活史的56种,寄生于家畜的20多种。Miescher(1843)即发现鼠住肉孢子虫。1978年,FAOandWHO进行专题讨论该病在全球范围的重要性,随后兴起了该病的研究。形态肌肉中:包囊状,包囊呈纺锤形、椭圆形或卵圆形,与肌肉平行;大小不一,囊壁内层向囊内延伸形成多个小室。成熟包囊内含多个慢殖子,大小10~12×4~9μm,囊壁厚度、形态和构造是虫种鉴别的依据。生活史必须更换宿主;终末宿主吞食含肉孢子虫包囊,包囊被消化,释放出缓殖子的钻入小肠粘膜的上皮细胞或

2、固有层,发育为大小配子体,无裂体生殖阶段。小配子体又分裂成许多小配子,大小配子又结合为合子,最后形成卵囊,卵囊在肠壁上完成孢子化。孢子化的卵囊内含有2个椭圆形的孢子囊,每个孢子囊内含有4个香蕉形的子孢子。卵囊壁薄而脆弱,常在肠内自行破裂,在终末宿主粪便中见到的常为孢子囊。牛羊等中间宿主随污染的饲草、饮水吞食孢子囊,在肠道释放出子孢子,子孢子经血液循环到达各脏器,在血管内皮细胞中进行两次裂体生殖,然后进入血液或单核细胞内进行第三次裂体生殖,最后裂殖子进入横纹肌纤维内发育为包囊,经过1~2月或更长时间

3、发育为成熟的与肌纤维平行的包囊,称之为米氏囊(Miescher´stube),内含许多香蕉形的缓殖子(滋养体),又称雷氏小体(Rainey´scorpuscle)。终末宿主体内中间宿主体内随粪至外界含子孢子的卵囊子孢子中间宿主吃入含2个孢子囊的卵囊裂殖体血管上皮细胞内发育,两代(肠上皮细胞内)裂殖子侵入大配子*小配子骨骼肌或心肌被终末宿主吃入缓殖子包囊(肌肉纤维内)流行特点流行于世界各地。宿主广泛,人也可被感染;属人兽共患的寄生原虫病。已报道的肉孢子虫已有100余种。以前认为具有严格的宿主特异性;

4、目前认为无严格宿主特异性,可以相互感染。同一种虫体寄生于不同的宿主时,其形态大小有显著的差异。寄生于牛的主要有3种;枯氏肉孢子虫(S.cruzi)的终末宿主是犬、狼、狐等,又被命名为牛犬肉孢子虫(S.bovicanis),可能与S.levinei为同物异名。毛型肉孢子虫(S.hirsuta)的终末宿主为猫,该种被命名为牛猫肉孢子虫(S.bovifelis),可能与梭形肉孢子虫(S.fusiformis)为同物异名;牛人肉孢子虫(S.bovihominis),终末宿主为人,即以前的人肉孢子虫(S.h

5、ominis)。寄生于羊的有2种:柔嫩肉孢子虫(S.tenella)的终末宿主为犬、狼、狐等,又被命名为羊犬肉孢子虫(S.ovicanis或S.capracanis);巨型肉孢子虫(S.gigantea)的终末宿主为猫,又叫羊猫肉孢子虫(S.ovifelis或S.caprafelis)。此外,文献记载的还有一些的种类。国外报道:成年牛、绵羊、山羊的感染率是60~100%,猪感染率0.2~90%,马、骆驼为45~90%。国内:猪7.76~80%;绵羊:64.8~97.7%;青海牦牛:92.66%;延

6、边黄牛:55.9~94%;湖南、贵州黄牛:70~100%。不同地区感染率存在较大差异。各种年龄和品种的动物都易感,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感染率增高。感染来源:终末宿主粪便中的孢子囊和卵囊可直接感染中间宿主,中间宿主还可以通过鸟类、蝇和食粪甲虫等而散播。孢子囊的抵抗力强,在适宜的温度下,可存活1个月以上。对高温和冷冻敏感,60~70℃10min,冷冻1周或―20℃存放3d可灭活。症状致病性较低。研究发现,犊牛、羔羊经口感染犬粪中的肉孢子虫包囊,可出现一定的症状。枯氏肉孢子虫的包囊感染犊牛,引起食欲不振

7、、贫血、发热、消瘦、水肿、淋巴结肿大、尾端脱毛坏死等症状。少数还有角弓反张,四肢伸直,肌肉僵硬;孕牛可发生流产,严重者发生死亡。羊严重感染时,可引起食欲不振、呼吸困难、虚弱以至死亡;孕羊出现高热、共济失调和流产等症状。肉孢子虫的毒素作用很强,包囊产生的内毒素称为肉孢子虫毒素(Sarcocystin)。注射极少量包囊毒素(浸出物)可使小白鼠和家兔迅速死亡。病理变化全身横纹肌,尤其是后肢、腰部、腹侧、食道、心脏、横隔等部位存在大量白色的梭形包囊,显微镜检查可见肌肉中有完整的包囊而不伴有炎性反应;但也可

8、见到包囊破裂,释放出的缓殖子导致严重的心肌炎或肌炎,其病理特征是淋巴细胞、嗜酸性细胞和巨噬细胞的浸润和钙化。诊断生前诊断比较困难,主要借助于免疫学诊断,ELISA、IHA和琼脂扩散试验等。死后诊断:根据肌肉组织中包囊而确诊。肉眼可见与肌纤维平行的白色梭形包囊;制作涂片时可取病变肌肉压碎,在显微镜下检查香蕉形的缓殖子,也可用姬姆萨染色法染色后观察;作组织切片时,可见到包囊壁上有辐射状棘突,包囊中有中隔。防治治疗:处于探索阶段应用抗球虫药如盐霉素、莫能菌素、安丙啉、常山酮等预防牛、羊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