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高职院校基础化学项目化课程说课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高职院校基础化学项目化课程说课研究摘要:本文从高职院校基础化学项目化课程的改革入手,探讨了本门课程的说课应该从课程教学大纲、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教学方法手段、学情及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学程序设计和教学过程等的方面进行剖析,向同行和专家阐明课程教学的有关问题。说课是教师进行课程项目化改革,是教师吃透大纲和教材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基础化学项目化课程说课研究 :G633.8:A:1672-3791(2011)01(c)-0192-01 说课,是在教师备课的基础上,向同行和专家叙述教学设计及其依据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在高职高专教育
2、教学评估的说课活动中,授课教师将对课程教学大纲的理解,对教材及教学参考资料的运用处理,教学过程中采取的教学方法手段以及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等清楚地展示出来,同行和专家向授课教师提出课程教学的有关问题,共同研讨高职高专教育教学理念和提高教学质量等问题。 通过说课活动可以对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起到导向作用,引导教师学习运用教育教学基本理论,奠定扎实的业务基础,练好教学基本功,提高学识水平和教学水平。 1教学大纲 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主要培养面向全省乃至全国化工类行业所需的各类专门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高专类化工院校。《化学应用基础
3、》课程是我院高职高专化工类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课程设置的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能力培养;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在传统教学方式的基础上突出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同时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课程的培养目标是通过对《基础化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从事环境监测与治理等职业岗位所必需的化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以及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环境监测与治理等中的实际问题,为学习专业课和毕业后从事环境监测与治理等方面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本门课程难度较大、理论知
4、识多而抽象,重点是常见有机物的性质、合成,过程的动力学和热力学特征,重要化合物的检测和常用分析仪器的使用;难点是复杂有机物反应历程的理解和过程的动力学及热力学特征。对于重点部分,采取课前查阅资料、分组讨论、教师点评、总结和归纳的方法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加深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掌握;对于难点部分,采取课前查阅资料、自学,教师重点讲解的方法加深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本次课的能力目标是能够对分析结果的精密度、准确度进行准确判断;能够对分析结果的误差进行合理分析,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能够给出合理的评价报告。知识目标是掌握分析数据精密度、准确度的判断
5、方法;了解分析结果误差分析的一般方法;了解误差产生的原因;掌握评价报告的撰写。素质目标是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沟通能力以及较强的团队合作意识。本次课是项目一——“工业醋酸产品质量的检测”的第四个任务——“工业醋酸分析结果的评价”部分,这部分内容对后续内容起到重要的铺垫作用,是关于误差、偏差等的首次介绍,本次课的内容包括检测结果的精密度、准确度、偏差、误差等的计算和误差产生原因的分析,总共4个学时。 2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 本次课选用的教材是我院曹国庆老师主编的项目化校本教材《化学应用基础》,该教材“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较好
6、地体现教学大纲的科学性、思想性和实践性;反映了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就和行业企业最新技术发展水平;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选用的参考书是张正兢、曹国庆.基础化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黄一石、乔子荣.定量分析化学[M].教材配套齐全,能够满足教学的需要。在课前,给出参考教材的清单,学生自己查阅资料学习,课后做到重点复习,加深知识的巩固和技能的掌握。 3教学方法手段 本次课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目的和任务、师生特点、教学条件等灵活选择查阅资料法、讨论法、讲授法、练习法、情境教学法、实训作业法等教学方法。在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时
7、教师展示上次任务所用的主要仪器和装置,例如:滴定管、铁架台、锥形瓶、移液管、吸量管等,让学生对照仪器,回忆上次任务的操作过程,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在教学过程中,坚持启发式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有效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启发了学生的积极思维,掌握了知识和技能,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 4学情及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方法与其学习目的、态度、情感、意志以及个性特征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用真挚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了解学生的基础,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多数学生的学习
8、习惯以及学习方法,先修课程相关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根据教学的重点、难点,分析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及其原因,针对这些困难加强对学生的指导;指导学生掌握本课程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理论知识应用以及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