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劳工权益保障研究系列报告之十三

中国劳工权益保障研究系列报告之十三

ID:2012661

大小:212.50 KB

页数:24页

时间:2017-11-14

中国劳工权益保障研究系列报告之十三_第1页
中国劳工权益保障研究系列报告之十三_第2页
中国劳工权益保障研究系列报告之十三_第3页
中国劳工权益保障研究系列报告之十三_第4页
中国劳工权益保障研究系列报告之十三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劳工权益保障研究系列报告之十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中国劳工权益保障研究系列报告之十三终结“法外运行”的雇佣关系-论《劳动合同法》对工会角色的定位中国劳工通讯(http://www.clb.org.hk)2008年7月23目录导言2一、《劳动合同法》的特点——————————————————3二、“法外运行”与“雇佣合意”—————————————————51、“法外运行”:中小私营企业雇佣关系的现状————————62、“雇佣合意”:雇佣关系的维系模式————————————83、隔绝企业与社会的“屏障”————————————————11三、集体谈判:对“法外运行”雇佣关系的矫治机制

2、————————121、失衡的雇佣关系与劳资矛盾外部化————————————122、我国集体谈判制度的现状————————————————13四、全总的“维权观”与角色评析————————————————151、对全总“维权观”的分析—————————————————152、对全总“源头参与”的分析————————————————163、对全总维权机制与维权行动的分析————————————17结论————————————————————————————1923导言2007年6月29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

3、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这部法律在颁布前后,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也曾经引起学术界的激烈争论。在《劳动合同法》颁布前,劳动法学界曾经就《劳动合同法(草案)》中的有关条款发生过争论,焦点是劳动标准的“高低”问题。有学者指出,“我国的劳动基准与国际比较是偏高的”,进而提出《劳动合同法》应当是一种调节微观个别劳动关系的法律,该法作为一种劳动基准,应当是“法律允许的最差企业对最差职工可以执行的最低标准”。另有学者则指出,我国的劳动标准不仅在国际比较中属于低水平,就是在国内的经济关系和社会权利体系中,也是比较低的。因此,《劳动合同法》应当以社会利益

4、作为立法取向,对劳动者进行“倾斜性保护”。郭晋晖:“劳动合同法辨析:谁真正代表工人利益?”,《第一财经日报》,2006年4月7日。《劳动合同法》颁布后,又有学者提出,该法的实施会导致中小企业经营成本增加,经营管理灵活性下降,使众多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更加困难,同时也会损害劳动者,特别是那些最需要帮助的最底层劳动者的利益,从而影响充分就业水平。王一江:“吁请对中小企业免除《劳动合同法》”,《经济观察报》,2008年2月18日。《劳动合同法》也引起商界激烈的反应。在2006年3月份,当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将法律草案向社会公开,征求社会民众意

5、见的时候,上海美国商会和欧盟商会曾就该法草案中的一些条款提出质疑,认为该法可能会对中国的稳定和经济发展产生消极影响。邓大洪:“《劳动合同法(草案)》触动资方神经”,《新闻周报》,2006年5月23日。2008年3月初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召开前,身为政协委员的东莞玖龙纸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茵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她将向全国政协提交提案,建议取消《劳动合同法》中有关“签订无固定限限劳动合同”的条款。张茵认为,这类条款提出的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相当于计划经济时代的“铁饭碗”,建议修改为签订为期3—5年有期限的劳动合同。游星宇:“政协委员张茵建

6、议取消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南方都市报》,2008年3月2日。不少企业在该法生效之前就已经采取了被称为“规避法律”的行动,通过一次性大量裁员、要求雇员“自愿辞职”并支付一定的经济补偿金、提前解除工龄较长雇员的劳动合同、辞退临时工、将一些工作外包等等方式,以减少该法实施后可能会对企业经营管理产生的负面效应,这些行动甚至一直延续到2008年1月1日该法生效之后。社会各界对《劳动合同法》的评价与争论实际上是建立在该法颁布之后的实施效果之上的,因为这部法律出台和实施的时间尚短,这些争论大多带有预测性的结论,缺少对我国雇佣关系实际状况的背景分析

7、。本报告试图弥补这一缺陷,报告以《劳动合同法》的有关条款为视角,以过去二十余年来我国私营企业的经营方式为背景,分析私营企业中雇佣关系的一种不健康的状态,并指出这种状态存在的原因,提出改变这一状态的途径。本报告所持的观点是:第一,《劳动合同法》所强调和能够调整的只是雇主与个体劳工之间的雇佣关系,而现实中,在大部分中小私营企业里,这种雇佣关系并非是在法律规定的轨道中运行的。第二,《劳动合同法》赋予中华全国总工会(以下简称“全总”)更多的职责和权利,这已经超出了工会本应作为工人的代表,与雇主进行集体谈判的角色定位。第三,由于全总维权观的过度政

8、治化以及自身的能力的限制,工会23目前对工人权益的维护范围和维护手段非常有限。第四,我国需要建立以集体谈判为核心的企业雇佣关系调整机制,为此,全总需要的是转变其维权角色,直接参与企业层面的劳资集体谈判。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