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项目教学法在中职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项目教学法在中职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摘要文章针对中职化学提出了项目化教学的教学模式,并对项目教学法在中职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做了详尽的描述,对今后的化学课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化学中职教育应用 一、项目教学法简介 在职业教育,项目教学法是指通过师生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它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予学生独立完成,从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到完成后的评价,都由学生具体负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起到咨询、指导与解答疑难的作用。项目教学法的目的是在教学中把理论和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在实践的第一线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
2、问题的综合能力。以讲授溶液的配置为例,可以通过一定的项目让学生完成一标准溶液的配置实验的设计,通过实际操作,从中学习和掌握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分析天平的使用及容量瓶的使用。 二、项目教学法的具体实施 (一)分析教学内容,确定项目任务。 项目教学法整个教学模式是以项目为中心,围绕达成项目的完成来组织教学过程,因此精心准备和策划设计恰当的项目,是实施项目教学的关键,所以在确定项目时应综合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1.所选项目应紧扣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在设计项目时,要以教学大纲为指导,力求使大纲中的知识点融合到各个项目中去,学生通过操作项目后,可以概括性地了解所学的职业
3、的主要工作内容以及胜任这些工作应具备的基本技能。 2.项目的难易程度应适宜。确定项目时,既要考虑教师的自身能力,也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恰当的项目应是教师自己能把握的项目,也是学生乐意去做的项目。 3.项目应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化工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为了突出教学的实践性,项目的选择应该就地取材,即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确定项目方向。例如溶液的配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会计算所需基准物质的质量,分析天平的使用和容量瓶的使用;培养学生实验动手能力,为将来从事化工生产打下基础。结合教学任务,需要配制0.1mol/L氧化锌标准溶液,要求学生跟溶液配制的方法,并根据资料按照操作步骤自己设计
4、0.1mol/L氧化锌溶液配制的具体步骤,并精确计算所配的氧化锌溶液的浓度。因此确定项目任务为“0.1mol/L氧化锌溶液的配制”。 (二)项目教学准备期。 1.教师的准备:项目教学法是一项系统工程,与传统教学法相比,过程更复杂,对教师的要求更高。因此在实施项目教学之前,教师应精心进行课前准备工作。首先应对项目任务进行分析和研究,查阅大量的资料,收集相关的知识及案例,了解溶液配制所需的仪器;接着制定好项目工作计划和项目的操作流程等指导性的资料;最后要向学生作简要的实施动员大会,向学生说明项目的意义与作用,激发学生完成项目的兴趣。 2.学生的准备:项目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开
5、放式教学方式,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学生必须认真对待,提前阅读相关教材,准备一定相关知识,注意预习相关课程,获取相关企业资料,为进入实验室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三)项目实施阶段。 第一步就是对所教班级的学生进行分组——建立合作学习小组,也就是项目开发小组。教师根据每个学生各个不同的方面特点,如年龄、性别、个性、学习成绩、学习方法和语言能力等等,把程度参差不齐的学生安排在一个小组,促使来自不同个性、不同特点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建立相互信任、了解和欣赏。组员人数要适中,一般每个小组确定3-5个成员,每个小组由其成员推选一名组长,组长的职责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制定本小组的开发计划以及负责本组
6、各成员的工作任务分配、监督实施等各个方面的工作。 第二步是按计划完成项目。这一阶段以学生的自学和相互协作为主,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去尝试,此时学生应明确自己的角色,并站在角色的角度去观察思考,去分析决策,体验工作的艰辛,激发个人潜能和创新能力。同学相互之间进行技术交流和经验交流,互相学习,互相提高,矫正错误,共同探索完成“任务”的不同方法。每个模块完成后,教师必须根据实验项目的要点对学生完成的模块项目进行阶段考核,并及时评价。 “0.1mol/L氧化锌标准溶液的配置”具体实施步骤如下:首先分组,每一班级分成四个小组,由组长安排具体工作。组长召集全组成员召开小组会议,分派任务。然后
7、项目小组各成员进入项目角色,努力完成项目任务,这些任务包括根据项目要求设计操作流程;根据操作流程首先计算所需基准物质氧化锌的质量;用分析天平准确称取所需氧化锌的质量,这就要求学生查阅电子分析天平的使用方法;接着溶解转移至容量瓶,学生还必须查阅容量瓶的使用规则。 (四)项目成果的提交与评价。 当整个项目实施结束后要进行总评,总评应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应采取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总评的方式。评价还应结合不同项目的特点,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