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根初学术思想探要---胡少红

俞根初学术思想探要---胡少红

ID:20108146

大小:30.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0-08

俞根初学术思想探要---胡少红_第1页
俞根初学术思想探要---胡少红_第2页
俞根初学术思想探要---胡少红_第3页
俞根初学术思想探要---胡少红_第4页
资源描述:

《俞根初学术思想探要---胡少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俞根初学术思想探要胡少红湖北中医药大学附属襄阳市中医院(441000)俞根初(1734-1799),名肇源,字根初,排行第三,人称俞三先生。浙江山阴(今绍兴市)陶里人氏,为前清著名医家。其先世祖俞日新公,于明朝洪武年间即操轩岐业,遂世代沿袭,迄根初已历十数代。俞氏出身世医家庭,幼承庭训,加之生性慧悟,勤奋肯学,弱冠即通《内经》、《难经》,尤于《伤寒论》颇有研究。治外感病以广义伤寒立论,提倡寒温统一。论病议症,诸多卓识,治病每能应手奏效,屡起重笃,而立之年即名噪乡里。何秀山在《通俗伤寒论》前序中言:“吾绍伤寒有专科,名曰绍派,先任

2、洬波而负盛名者,曰俞根初。”俞氏毕生忙于诊务,无多著作传世。惟于诊余之暇,将临证所悟,录为心得,参以医理,著《通俗伤寒论》一书,传于后世。现就其学术思想作一初步探讨,以抛砖引玉,就正于同道。(一)广义伤寒论外感,开寒温统一之先河俞根初参考《内经》、《难经》、《伤寒论》及后世历代医家中有关外感病的论述,从广义伤寒立论,但又不满足于以“伤寒”一统外感病的宽泛提法,认为:“伤寒二字,统括了四时六气外感证。”不如称“四时感证”为好。并以此为指导根据各种外邪病因及其致病特点,将外感病分为伤寒本证、兼证、夹证、坏证和变证五大基本类型。其中对

3、温病的命名上采取伤寒与温病相结合的方式,如风温伤寒、春温伤寒、湿温伤寒、秋燥伤寒、大头伤寒以及伤寒兼痧、伤寒兼湿、风湿伤寒等。这种对外感病统一命名与分类的见解,可使人们对名为伤寒的四时感证“其间寒热杂感,湿燥互见,虚实相混,,阴阳疑似”等复杂情况有比较系统和清晰地了解,融伤寒、温病为一炉,开创了寒温统一的先河。(二)六经为主的多维辨证,倡“三化”理论俞氏认为“伤寒为外感百病之总名”,故其对外感病乃至杂病辨证理论的运用上,力图以六经辨证为主,将三焦辨证、八纲辨证及气血辨证相互融合,灵活运用,形成了以六经辨证为主的多维辨证观,六经形

4、层说是其主要内容。其中,他又创立“三化”学说来阐明四时外感病证的演变规律。该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以寒热为纲,认为外感病的初起有表寒证和表热证,但外感病传变颇多,若证情发展变化,“不越乎火化、水化、水火合化三端”,并指出“从火化者,多少阳相火证、阳明燥金证、厥阴风热证;从水化者,多太阴湿证、少阴虚寒证;水火合化者,多太阴湿热证、少阴厥阴寒热错杂证。”,而且他认为:“邪有但传少阳阳明而止者,有不传少阳阳明,越传三阴者,各随其人之体质阴阳,脏腑寒热从火化者为热证,从水化者为寒证,从水火合化者为寒热错杂之证。”可见,“三化“学说是俞根初吸取

5、六经辨证反映脏腑经络、部位、气化等理论,并结合温病辨证理论的优点,试图形成一个以六经辨证为主的更好指导临床实践的外感病多维辨证理论,是其寒温统一观的具体体现。(三)诊断全面细致,尤重观目按腹历代医家在外感病的诊断上各有发明,如叶天士辨治温病重舌、验齿、察斑疹白pei,俞根初辨治外感诊查细致全面,主张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也重舌诊,尤重观目和腹诊,列有专篇论述。他认为:“五脏六腑之精皆上注于目,目系则上入于脑,脑为髓海,髓之精为瞳子。凡病至危,必察两目,视其目色以知病之存亡也”。观目可以别阴阳,开目欲见人者阳证,闭目不欲见人者阴证;观

6、目可以判吉凶,凡目多眵有泪,精采内含者,为有神气,虽危多吉,凡无眵无泪,白珠色兰,乌珠色滞,精采内夺者,为无神气,虽重多凶。何廉臣谓:“俞氏以观目为诊法之首要,洵得诊断学之主脑。”腹诊源于《内经》“胸腹者,脏腑之郭也”,张仲景把腹诊运用于临床诊查,俞氏将其发扬光大,特列腹诊专篇,他认为:“胸腹为五脏六腑之宫城,阴阳气血之发源。若欲知脏腑何如,则莫如按胸腹,名曰腹诊”,并推为诊法之第四要诀。腹诊的部位为“按胸必先按虚里……按腹之要,以脐为先,脐间动气,即冲任脉”。其法为:“宜按摩数次,或轻或重,或击或抑,以察胸腹之软坚,拒按与否,

7、并察胸腹之冷热,灼手与否,以定其病之寒热虚实”。可见通过按虚里可测吉凶,按冲任别真假寒热,按胸腹察有形实积。徐荣斋先生赞曰:“能补中医诊断之不逮,可法可传。”(四)机圆法活治外感,遣方用药轻灵活泼对四时感证的治疗,俞氏注重祛邪,他认为:“医必求其所伤何邪,而先去其病,病去则虚者亦生,病留则实者亦死。虽在气血素虚者,既受邪气,如酷暑严寒,即为虚中夹实,但清其暑,散其寒以祛邪,邪去则正自安。”而祛邪治法的指导思想则为“凡伤寒病,均以开郁为先”,给邪以出路,由此他以六经为统领,制定了“太阳宜汗,少阳宜和,阳明宜下,太阴宜温,少阴宜补,

8、厥阴宜清”的汗、和、下、温、补、清正治六法,每法之中,又详列若干细法,计一百零一法,法下附一验方,可谓详备又机圆活法。其中虽然以六经立法,但又强调“伤寒证治,全藉阳明”。他认为“邪在太阳须藉胃汁以汗之,邪结阳明须藉胃汁以下之,邪郁少阳须藉胃汁以和之。太阴以温为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