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儿科输液中心在输液过程中风险防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儿科输液室纠纷原因分析及防范洛阳钢铁集团公司医院(471023)儿科输液室是门诊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输液工作量远超成人,也是门诊纠纷高发科室,每年均有各类纠纷发生并有类似之处。根据我院2006年6月~2009年5月3年间输液中心发生纠纷136例进行总结,以利于防范纠纷提高工作质量1.穿刺失败及拔针等引起纠纷68例,占23%-----:其中穿刺失败---因拔针时患儿哭闹或穿刺部位出血引起纠纷。。。。反复穿刺2.输液反应,高热惊厥后抢救:占门诊纠纷的26%,输液反应是门诊最多见的不良反应,多由于内毒素污染所致,立即停止输液,保留静脉通路,更换生理盐水。皮下注射肾上腺素,吸氧,抗过
2、敏药物应用,对症处理,注意保暖。----等抢救时儿科医生不能及时到位,或者药品不能及时到位。:占门诊纠纷的16%,畅通气道,吸氧,迅速建立静脉通路,安乃近滴鼻,给予解热镇静药物应用,同时防止咬舌,避免刺激。3.药品原因:剂量不一:占门诊纠纷的16%,药品配制后容量变化引起家属异议。用药前要三查七对,严格执行给药制度,正确执行医嘱。退药品,病情原因中途入院输液期间退药品手续繁琐。.用药错误未核对或忙碌换错药品。标签涂改:部分医院药房发放病人退还液体,有时瓶子标签上留有字迹引起家长异议认为医院私下更换药品或错用药品,解释起来非常麻烦。输液室护士在接受液体时要看清标签是否有字迹污
3、迹,及时退换。4.服务态度原因31例。。。。。。。。。。。。。。。。。。。占门诊纠纷的36%室外输液:虽然输液室护士常规交待不允许家长把输液患儿带离输液室,但是实际工作中仍经常见到输液患儿远离输液室特别是基层医院更为多见,一旦发生意外情况处理非常被动。除了口头交待以外一定要在明显处张贴警示标志提醒家长。外院液体---不输,诊所输液。5..药物不良反应:占门诊纠纷的13%红霉素。阿奇霉素如胃肠道反应、皮肤过敏。6..中午及夜班输液无儿科医生----------占门诊纠纷的6%同儿科医生协调或其间不输液占门诊纠纷的7.卫生原因纠纷-----占门诊纠纷的7%患儿呕吐,输液中心小便
4、因医护言语不当引起纠纷。8...部分早期传染病表现不典型后引起其他家长不满占门诊纠纷的9% 3 安全护理管理与防范对策 加强护士自我保护意识和风险意识,在急诊管理中,加强护理风险教育,有针对性地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和医院的规章制度,使每位护士自觉学法、知法、守法,学会用法律手段保护病人和自我保护,维护护患双方的合法权益,牢固树立“质量安全第一、服务第一、病人第一”和依法施护的观念,将差错事故消除在萌芽状态为病人提供安全护理。 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实施制度管理。护理规章制度,常规操作规程等是护理工作的重要依据和指南。从护理实践来看,最常用,最直接的是护理行为管理的规章,
5、诊疗护理规范、常规,它们是指导具体操作的。在判断是否是医疗事故时,这是最好的判断标准。因此,必须健全和完善急诊科各项规章制度,护理操作常规和应急预案,如急诊护理文书书写规范,急诊护士语言、行为规范,护理操作流程和规范,护送危重病人规范,急危重病的医护配合流程,设备的使用,维修和保养制度等,保证护士在急救护理过程中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及安全有效。 用整体护理的思想指导观察室的工作∶密切观察输液病人的病情变化,多巡视,做到早期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加强实习及进修管理,对护生做到放手不放眼。更换液体及做各项治疗及操作时都要认真执行“三查七对一注意”,熟悉各种溶液及药物的性能、药
6、理作用及配伍禁忌,发现输入异常液体,立即换下所剩液体并封存待进一步处理,并向护长汇报,做好病人的解释工作。防范输液反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做好治疗室物体表面及空气消毒,并认真学习输液反应的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处理措施等。 护理安全是影响护理过程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护理管理工作要围绕保障患者安全,促进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的主线,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和工作标准,调动护士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保证临床护理质量。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加强风险教育,人人都要自觉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做到防微杜渐,防患未然,为安全护理提供保障。护理安全管理是一门艺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
7、总结,不断学习,安全是人的基本需要,也是护理工作的基本需要,护理安全应该得到每个护理人员及管理者的重视。 安全是指在实施护理的全过程中,患者不发生法律和法定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护理安全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永久性课题,是衡量医院护理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可以综合地反映护理人员的工作态度,技术水平及管理水平。护理不安全因素将直接影响护理效果,影响患者康复,影响医院在患者和公众心目中的形象,给医院信誉造成负面影响,甚至医疗成本上升,物质消耗增加,患者经济负担加重。 2.3 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