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厌学语文现象调查及成因分析报告

高中生厌学语文现象调查及成因分析报告

ID:20090549

大小:54.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09

高中生厌学语文现象调查及成因分析报告_第1页
高中生厌学语文现象调查及成因分析报告_第2页
高中生厌学语文现象调查及成因分析报告_第3页
高中生厌学语文现象调查及成因分析报告_第4页
高中生厌学语文现象调查及成因分析报告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中生厌学语文现象调查及成因分析报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高中生厌学语文现象调查及成因分析报告摘要:本文呈现二〇〇九年十月至二〇一〇年四月沭阳县建陵中学“克服高中生厌学,提高教学效率策略的研究”课题研究小组对高中生厌学现象的调查结果,初步分析高中生厌学心理、行为的成因,为研究克服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高中生厌学语文教学    一、调查的目的与意义  近十年来,苏北地区的教育层次得到了巨大提升。城镇高中办学数量增多、规模变大,到了二〇〇九年,沭阳的高中多达17所,其中部分学校的规模超过了三十轨。70%以上的初中生进入高中继续读书,一些高中生由原来的学优生变为中等生,甚至是后进生。这些学生多有厌学情绪或厌学行为。可以说,厌学已成为制约学生发展

2、的重要因素,成为高中教学效率提高的瓶颈。为此,我们于二〇〇九年十月成立了“克服高中生厌学,提高教学效率策略的研究”课题研究小组,对高中生厌学现象展开调查,探索高中生厌学心理、行为的成因,为研究克服对策提供依据,实现让学生消除厌学心理、行为,变厌学为乐学,并提高教学效率的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二、调查的过程与方法  课题组于二〇一〇年二月至二〇一〇年五月随机对本校高中三个年级的两千多名学生进行调查。调查材料表明,大部分高中生对学习较感兴趣,但为数不少的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厌学问题。  方法一:问卷。  问卷分“学习现状自我认定”和“探寻厌学原因”两部分。调查对象覆盖实验班、普通班、

3、体艺特色班;其中男生1019人、女生989人。在总量上保持男女性别比例平衡,年级比例平衡,确保调查及统计结果有较高的价值含量与可参考性。  方法二:谈话。  班主任及任课老师与实验对象交流、谈心,了解其心理需求,分析其厌学的内在原因。  方法三:家访。  选取部分实验对象,家访,深入了解其家庭情况,个性特点;全面考查其成长环境,综合分析影响其学习心理与学习行为的各种因素;确保调查结果客观真实有较高的可参考性。  三、简述调查的结果与反馈  四、对调查的结果分析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我们认为高中生厌学主要由以下几个因素造成。  (一)外因。  1.社会大环境是造成高中生产生厌学心理的重要

4、原因。随高等教育的普及,人们已经很难通过考大学来改变命运、提高生活质量;大学生就业率偏低、待遇较差,导致高中生学习动力不足甚至动机缺失。另外,学校周边游戏室、X吧、台球室让部分学生流连忘返,进而对学习丧失兴趣。  2.教师教学观念、方法、手段落后,不能依据学生现状科学组织课堂教学,只顾完成授课任务,不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3.学习内容比较艰深枯燥,缺乏实用性。当前高中阶段的学习内容多有学院化倾向,让不少学生产生畏难情绪,甚至形成愈畏惧愈学不好、愈学不好愈畏惧的恶性循环,严重制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4.家长期望过高。多数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忽视

5、孩子的其他需求,给孩子带来过重的心理负担。  (二)内因。  部分学生基础差,上课听不懂,既缺乏学习兴趣,又缺乏学习目标,更没有人生奋斗的理想。  五、对策  作为教师,我们很难改变社会环境,但我们能针对学生个性心理采取有效对策,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提全面健康发展。为实现这个目标,我们提出下面几点浅见。  (一)激发动机。  动机的激发,可采取内部动机开启与外部动机诱导相结合的方法,刺激学生的求知欲,强化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对知识价值的认识。动机的发展要靠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自我发展感、争取社会地位感来推动,靠期望、竞争、评价来保证,其中远大的理想则起决定作用。  (二)成功强化

6、。  成功可起到正强化作用,经常给学生呈现愉快的刺激,有助于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防止习得性失助感与失尊感的产生。  1.创设成功机会,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表现的机会,扬其所长,补其所短。  2.降低学习目标。低起点、慢步子、分层次是使不同类型的学生获得成功的重要途经。低目标,学生易达到,就能察觉到自身的进步,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帮助学生确立自我参照标准,促使学生从自身变化中认同自己的成功。  4.及时奖励。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奖励是愉快的刺激,能增加个体积极反应发生的概率。  (三)改进教法,激发兴趣。  引起学生注意的事物,往往体现新奇性、形象性、矛盾性、变化性、对比性

7、等特点,它们刺激人的感官,会引起人的兴趣与关注,进而接近、了解未知事物,解决新问题。因此,教学时,我们要采取丰富多样的方法,设置各种巧妙的情境,不断呈现事物的这些特性,努力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住。  以上做法,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心得,有待在以后的实践中补充完善,在此提出,恳请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