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业产业化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业产业化

ID:20089971

大小:57.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09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业产业化_第1页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业产业化_第2页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业产业化_第3页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业产业化_第4页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业产业化_第5页
资源描述: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业产业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业产业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业产业化〖ht4k〗〖jz〗陈彬文〖ht〗近年来,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逐渐成为人们的热门话题,有人把农村人口外流说成是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的表现,主张走西方发达国家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靠工业扩张、城市膨胀来吸纳和消化的路子。也有人认为,农村出现劳动力转移和就业问题,与计划经济体制下城乡生产要素流动受阻,农村经济结构单一,长期重“农”轻“副”有着直接的关系。要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就业问题,必须优化农业内部结构,促进各业协调发展,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就此谈一点粗浅的认识。〖ht3xbs〗一、农村的劳动力剩余是相对的剩余〖ht〗我国农村自实

2、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每年均有大量劳动力外流。有的年份,由于短期内有大量农村劳动力集中流动,甚至形成了“民工潮”现象,能否据此认为,我国农村已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呢?其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一)农村的劳动力剩余仅只是农业上的劳动力剩余。通常我们谈到农业,主要是指种植业;而谈到种植业,主要是指粮食种植业。这不仅是因为传统习惯,更因为种植业和粮食种植业在当前农业和种植业中占有较大比重。按照吸收劳动力的强度,粮食种植业属于耕地密集型产业,这种产业占有耕地比重大,而在单位面积耕地上需要投入的劳动量又较少,据有关部门测算,1991年,6种粮食作物平均亩用工14.2个,而棉花、油料、甘蔗、烤烟等

3、作物平均亩用工分别为41.0、16.3、45.2、49.8个。我国是典型的人多地少国家,人均耕地仅有1亩多一点,耕地的主要部分不得不用于生产粮食。因此,我国农村在农业(主要是粮食种植业)生产中显然有大量劳动力剩余。然而,农业中还存在需要投入大量过去力的棉花、油料、糖料等经济作物种植业;存在对劳动力吸收能力和较强和受耕地资源的制约的畜产品、水产品、水杲、花卉等农畜产品生产业。农村中不仅需要农业第一产业,还需要并应大力发展加工业、运输业、商业、服务业等二、三产业。这些产业由于经济、社会、地域等方面的原因,并没有充分发展。如果把发展这些产业需要的劳动力算上,农村劳动力剩余就不会是一个普遍现象。(

4、二)农村的劳动力剩余主要是现有生产条件下的剩余目前,我国农村绝大多数地区仍然没用几千年来传统的农业耕作方式,不少地区角从事简单的商品生产。农业生产仍然是经济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相互交织,对自然环境有着较强的依赖性。因此,农业生产中忙闲不均的现象经常存在。把目前农村中农民一个月过年、三个月种田、八个月休闲的劳作方式,自作是农村存在大量劳动力剩余,是不科学的。因为,这种劳作方式是与以自然季节为转移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相适应的。如果说它是剩余,也只是自然经济意义上的剩余。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业生产方式也在迅速发生变化。市场农业的兴起,精耕细作、科学种田使农业生产从生产方式到生产内容都发生了深刻

5、的变化。一些地区率先迈出了现代农业的步伐,大力发展以劳动密集型农业为主的专业生产,并在专业人生产的上大力发展农业产业一体化,通过农业产业一体化方式延伸农业产业链,发展农业产前、产后产业,有效地拓宽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出路。实践证明,凡是农业产业化搞得好的地区,农村劳动力有少有剩余。这就说明劳动力是否剩余,是与生产方式紧密相连的。(三)不能以“流动”判断农村劳动力是否剩余农村劳动力“流动”既是农户的一种生产行为,也是农户的一种经济行为,。农户为了使其生产收入达到最大化,将根据经济环境以及自身的资源善配置其各种要素。只要未达到生产要素的最优配置,未获得最佳经济效益,农户就有动力支调节其生产要素的配

6、置。当农户当前的农业劳动力数量超过其生产要素最优配置所需的农业劳动力数量时,农户就会调节其劳动力配置。这种调节的表现形式就是劳动力流支。“流动”是农户追求最佳经济效益的一种行为,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农业劳动力剩余。我国十多年的农村改革,缔造了千百万个具有独立劳动择业权、产品处置权的农业劳动者。沿海地区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乡镇企业的迅速崛起,激活了劳动力、资金、技术等各种生产要素,为其流动创造了前提条件。党的十四大确定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后,我国对外开放的力度进一步加大,经济建设的速度明显加快。在这种情况下,作为生产要素中最活跃因素的劳动力资源,必然流向效益好的环境

7、,实现有效配置。因此,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农村劳动力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在80年代,我国东部与中西部之间,发展速度的差距尚不明显,仅约高2个百分点;但90年代以来,东部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高出中西部6个百分点。东、中、西三大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从1978年的299:186:100,扩大到1994年403:190:100。占人口总数约40%的东部地区,其经济总占全国的60%。区域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