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回归时期香港电影创作中的移民情节

后回归时期香港电影创作中的移民情节

ID:20085488

大小:52.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08

后回归时期香港电影创作中的移民情节_第1页
后回归时期香港电影创作中的移民情节_第2页
后回归时期香港电影创作中的移民情节_第3页
后回归时期香港电影创作中的移民情节_第4页
后回归时期香港电影创作中的移民情节_第5页
资源描述:

《后回归时期香港电影创作中的移民情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后回归时期香港电影创作中的移民情节  后回归时期香港电影创作中的移民情节[摘要]移民表述是香港电影中重要的一脉,几乎涵盖了港片的所有类型。在后回归时期,很多香港电影中都蕴含了身份转型或身份重构的叙事,例如,《十月围城》《我是谁》《如果爱》《投名状》《无间道》《甜蜜蜜》以及《中国合伙人》等,这些影片表现出后回归时期香港的身份转型之路并不平坦,多重身份的处境让其定位模糊并且历经磨难、遍体鳞伤,但是现实语境中并未表现出绝望,其态度中相信将来一定会迎来光明。  [关键词]移民情节;香港电影;身份重构  在香

2、港电影中,其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就是移民电影和移民表述,类似该主题的电影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便大批涌现。从深层次来讲,香港的移民电影类型颇多,只是其表象不一样而已。  一、移民表述  居住于香港的导演许鞍华,出生于辽宁,因此她的电影创作极其看重移民身份。1982年面世的电影作品《胡越的故事》和1990年面世的影片《客途秋恨》,就属于许鞍华导演在九七之前创作的移民表述代表作。前者中讲述了周润发饰演的华裔青年胡越于特定时代在越南背井离乡的生活,后者所体现的也是流浪飘零之苦。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香港人集

3、体陷入了多重身份的尴尬境地,表现出了各种各样的迷茫焦虑,我们从这些作品中就能够看出端倪。电影《千言万语》上映于1999年,《桃姐》上映于2012年,均是导演许鞍华在后回归时期创作的。前者主人公苏凤娣、甘神父以及后者中的仲春桃、梁罗杰四者身上都印刻着移民身份。许鞍华作品中所刻画的主人公都拥有一颗漂泊无依的心灵,好像无处安放一般,这就是部分评论者的看法。身份移民与漂泊之感不仅体现在许鞍华的影片作品中,而且她本人似乎也处于这样的境地。对于身份拥有多元化需求的香港,许鞍华等导演通过其作品进行移民身份的多元化

4、表达。  移民表述在后回归香港电影中的叙事形式涉及多个方面,比如时空设置等。该类电影作品中的主人公及其他人物多是被安排经常流转于不同的场景和空间里,不仅经常会变换身份,而且还常常在内地、香港或者海外等不同的空间之中进行边界的变换。对于移民大军中的一员,他/她时时面临着搬迁或者出走的困境,甚至不知何时就会迎来被放逐或者驱离的危险,心中没有任何安全感。这类人无论是生活还是性格之中都充满了动荡不安。关于这些细节的刻画和人物形象的塑造,最为经典和全面的要数王家卫导演的电影作品了。在后回归电影《阿飞正传》里,

5、王家卫塑造了具有典型移民特质的人物阿飞,并且将这种特质带给了1997年创作的影片《春光乍泄》中的何宝荣与黎耀辉,同时也将其延续到了2000年创作的影片《花样年华》中的周慕云身上。可以说,这些带着移民身份的人物都是另外的阿飞,他们想尽办法逃离主流体制并且放逐自我,而且他们从未对自己的身份进行准确的定位。  《北京乐与路》是张婉婷导演的涉及移民表述的电影作品。影片以北漂青年平路与杨颖为男女主人公,同时讲述了为寻找摄影创作灵感的青年米高从香港来到北京的漂泊生活。影片中采用多种意象手法来进行移民表达,其中一

6、个寓意比较深刻的例子就是墨西哥跳豆,豆子虽小,但是却不安分,永远都处在蹦蹦跳跳的状态,从未有停下来的时候。同时,和跳豆拥有同样意象的事物还有火车,它的行驶或者停止都代表着漂泊。平路在火车路过北京的途中跳了下来,其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找到一个定居之所,但是残酷的现实却将他从一个漂泊之地带到了一个更加凄惨的漂泊之地。无独有偶,在青年米高与父亲会见北京娱乐界高层的宴会上也发生了非常凄楚的事情。对于香港人来说,北京算是异乡,这些人也免不了在当地人的冷嘲热讽中创业发展,因此,香港最终还是米高的归宿。虽然影片中塑造

7、的人物都行走在路上,从一个空间到另一个空间,但是其梦想都是找到一个地方定居下来。电影最后的片段是女主人公杨颖踩碎了跳豆,并且找来一个花盆来安放这个来自远方的生灵,也就是说,跳豆和人物的内心最终的结局都将是找到自己的归属。  二、身份重构  作为一次事故中的幸存者,成龙饰演的杰克是影片《我是谁》中的主人公。虽然丧失记忆,但是他却拥有六本护照,处于极度困惑中。对于自己身份百思不得其解的他不时地变换着空间,只为了找到答案。针对该部作品,香港学者彭丽君的观点是,成龙自20世纪90年代便处于三个身份的尴尬境地

8、之中,在国人面前他对自己的香港人身份闭口不提,大肆宣扬爱国情怀,而在世界人民面前他又以香港人的身份大肆宣传香港城市,他在好莱坞的成就也源自他不断移位的身份。在香港回归之后多重身份的尴尬处境,在《我是谁》这部电影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民族往往被看作是一个共同体,这个著名的观点出自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所以,电影中我是谁的询问只是世人的表象,内在其实是关于身份的想象。由各类型想象组成的成果便形成了后回归时期香港电影中的国族身份。香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在政治意识形态层面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